安徽党校报

2025年3月30第六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的文化治理逻辑 厚植文化根基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徽州文化的当代价值 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徽州文化的当代价值

□ 作者 王越

徽州文化源起于两宋,流变于元代,全盛于明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存的代表之一。徽州文化涵盖了宗法伦常、学术源流、商业贸易等关乎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地方社会各方面的基本内容,被誉为传统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了解徽州文化产生的深刻背景,厘清徽州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剖析徽州文化流变过程中的历史特征,有利于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展现徽风皖韵独特魅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徽州文化力量。

有利于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徽州文化力量

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重要元素。徽州文化具有连续性:徽州家谱编写秉持着“三世不修谱,则为不孝”“十年小修,三十年大修”的理念与原则,使得徽州文化得以绵延不绝,连续传承了下来。徽州文化具有创新性:这集中体现在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在中国十大商帮中独树一帜。徽州文化具有统一性:表现在徽州文化的家国情怀上,徽州文书中不乏对“家国同构”的表述。于内,“汪华信仰”蕴含着保障乡里维护统一的意愿;于外,徽州文化滋养出了诸如胡宗宪、汪道昆等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徽州文化具有包容性:深刻体现在学术思想的包容性上。徽州作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在学术史上经历过“一以朱子为宗”的阶段,但随着学术思想史的发展,徽州学术也做到了兼收“湛、王”之学,并将之运用于明清徽州乡约的编写中。徽州文化具有和平性:讲信修睦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元素,这体现在徽州契约文书的编修上,徽州契约文书跨越千年,包含商业、农业、民事、禁约等方面,体现出徽州文化崇尚契约、爱好和平的底色。对这些重要元素的挖掘和理解,有助于加深对徽州文化与中华文明联系的认识,把握徽州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徽州文化力量。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样本,其当代价值不仅在于文化基因的赓续传承,更在于为解码“第二个结合”提供鲜活注脚,为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实践智慧。新安理学构建的“理气合一”哲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形成跨时空对话。朱熹“理在气先”的本体论建构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戴震“气化即道”的实践论强调知行合一的现实观,这种既重形而上思辨又重形而下实践的思维特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性和实践性的特征相呼应。

当代徽州文化研究需要超越地域文化视角,立足“第二个结合”的战略高度。从新安医学“治未病”理念中提炼预防性治理智慧,从徽州乡约族规里发掘基层治理经验,从徽州艺术中萃取美育教化资源,使传统文化基因转化为现代治理效能。这既是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的重要路径,更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创新实践。站在新的文明史高度,徽州文化研究应自觉担负起解码“第二个结合”机理、重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使命,在守正创新中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东方智慧。

有利于推动安徽文化发展,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策源地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又以徽州文化最为特殊。徽州文化有着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影响力。徽州文化的核心区虽然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但是其文化辐射区则包含了整个八皖大地,并且伴随着徽商、徽州籍官员的影响力扩散到中华大地的广大区域,甚至于远渡重洋,拓展了海外传播的路径。因此,徽州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国际传播能力,这与省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徽风皖韵独特魅力”的要求相契合。

徽州文化的连续性使得其具有鲜活性。徽州文化并非存在于口耳相述和考古挖掘中的传说文化、遗址文化,而是血脉、文脉始终传承至今的现实文化。作为古徽州核心区的黄山市,拥有2处世界遗产、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街/村,最具代表性的如西递、宏村,早在本世纪之初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黄山市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数量不仅位列全省第一,更是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项,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存徽州典籍逾万部、仅家谱就数以千计,各类官方、民间文书更是超过了70万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安徽文化发展建设中“保护文化遗产”任务的基本盘,是“打造文化精品”任务的突破口,是“发展文化产业”任务的砥中石。

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力量之源,要传承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夯实徽州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发挥徽州文化的当代价值,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科学文化教研部,本文系2024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新安理学法思想与明代徽州乡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