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3月30第六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的文化治理逻辑 厚植文化根基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徽州文化的当代价值 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的文化治理逻辑

□ 作者 刘继峰

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与利益诉求多元化,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政策落地难、文化认同感低等现实困境。安徽各地深入挖掘“徽风皖韵”中的治理智慧,探寻具有地方特色的“解纷良方”,孕育出“六尺巷六步走”“作退一步想”等一批创新性治理工作法。淮北市以“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破题,将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融入现代调解,转化为柔性善治效能,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实践范例。

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治理基因

“一杯茶”调解工作法,诞生于淮北临涣古镇,肇始于大运河文化所孕育的独特“棒棒茶”文化和茶饮习俗。当时运河沿岸茶馆鳞次栉比,是商贾云集、品茶休闲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逐渐发展为协商议事、解决纠纷的市井空间。以茶馆为依托,“不去衙门去茶馆”“有理进茶馆说”在当地逐渐形成传统,延续六百余年。“茶桌即公案”的自治习俗,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或有威望的乡绅出面,以茶为媒,以和为贵,化解矛盾,这为现代“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奠定了历史基础。2012年12月,临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牵头在怡心茶楼设立“临涣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将人民调解工作与茶馆文化结合,将“以茶会友、以理待人”传统接续传承,提炼形成“七步调解法”,茶馆调解应运而生。基层党委和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推广,逐步在全镇22个茶馆设立调解室和“百姓说事点”,形成了覆盖全镇19个行政村的“镇调委会+村调解室+茶馆说事点”三级调解网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治理目标。淮北市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并在全市范围推广“一杯茶”调解工作法。

“小茶馆”撬动“大治理”的实践深刻表明,要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就必须将治理深度嵌入具有鲜明地域特质与历史层累性的文化传统之中。最关键在于识别属地具有公共性、仪式性和情感联结功能的文化载体,将文化标识、传统习俗等与社会关系、心理认同深度结合,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路径。通过伦理规范的柔性动员、文化符号的转译建构与公共空间的活化利用,激活文化基因的内生治理动能,厚植文化底蕴、增进人文关怀,寻求“低制度成本-高社会认同”的社会治理创新之道。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

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完成从“文化基因”向“治理工具”的现代跃迁。这一过程既非简单“文化复古”,亦非机械“传统嫁接”,本质上是将历史积淀的文化基因解码,重构为适配现代治理需求的制度工具与技术手段,在文化主体性自觉与治理现代化诉求的双重驱动下,推动“价值嵌入-功能嵌入-结构嵌入”,实现治理资源的再生性激活。

从价值层面看,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伦理道德、处世哲学与待客之道。临涣古镇不产茶,却有“棒棒茶”化民成俗的悠久传统。“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挖掘“茶为媒、礼为先、让为敬、和为贵”的“和合”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以茶为媒”“摆茶评理”深厚文化内涵和新时代意义。从功能层面看,作为“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的核心场域,当茶馆作为非官方的协商空间被赋予调解功能时,其氛围对当事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从日常社交空间转变为现代治理场域,传递着调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从结构嵌入看,“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注重加强党建引领和组织嵌入,整合了乡贤、老党员、老教师、退役军人等社会力量,组建了“老支书团队”“兵哥团队”“乡村小喇叭团队”等志愿者团队,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调解网络。

可以说,“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根植于皖北地域性文化特质,实现了民俗延续与功能拓展,是典型的地域性文化基因解码。其以茶礼程序为表、伦理规约为里、公共空间为介,构成独特的符号系统,构建起对话协商机制,衍生出“敬茶明序、续茶析理、立约止争”的价值准则,形成兼具历史绵延性与治理功能性的文化实践范式,使“茶礼议事”的文化传统焕发新活力。

以柔性善治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共同体,本质是通过文化浸润与价值共识凝聚社会成员,构建情感共振与文化符号耦合赋能的柔性治理模式。柔性善治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维系纽带,必须通过文化认同凝聚治理共识,以情感联结修复社会关系,以制度协同提升治理效能,以多元共治重构治理生态。

“七步调解”是“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的核心。“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是一套系统化的矛盾纠纷调解流程,涵盖了受理纠纷、调查了解、沟通协调、协商调解、签订协议、回访落实和归档总结七个步骤。“说人生”“拆面子”等环节,根植于乡风民俗中特有的“面子观”“人情观”,赋予调解过程庄重感与亲和力,沟通中突出人心融合、文化熏和,塑造文化共识,通过情感共鸣重塑当事人关系,以共情消解对立,让纠纷解决回归“熟人社会”的伦理框架,促成情感治理与关系修复,实现程序正义的柔性化调适与制度化形塑。通过明确的步骤和规范的操作,确保调解过程有条不紊,有助于全面了解纠纷的起因和双方诉求,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调解方案。解决了现代法律刚性裁决后“案结事不了”的情感遗留问题,实现了情理法的统一。

“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推广实践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因地制宜、因势而新,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整合社会力量、搭建多元平台,推动公检司法、组宣统战、社工群团等多部门联动,努力促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在工作模式的融合推广中,注重强化品牌矩阵与跨界应用,衍生开拓“移动茶馆”“茶馆+”“一杯茶+”等新模式,在推动与理论宣讲、红色文化、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文旅融合等深度磨合结合上下功夫,不断擦亮“北有一杯茶”的品牌底色。(作者单位:淮北市委党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