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2年11月15第二十一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的若干思考 “做优”乡村振兴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 深入理解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理解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作者 孟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我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缘起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了以农民为大多数的劳苦大众”当作初心和使命,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同“三农”问题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道路。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锚定既定目标接续奋斗的战略定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

理论逻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依然是弱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农村依然是短板。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复杂性,建设农业强国的紧迫性,也要看到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扎实推动“五个振兴”,最终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内涵

五个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住农业基本盘,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压舱石”。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

人才振兴是关键因素。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落实人才振兴的各项保障措施,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文化振兴是精神动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生态振兴是重要支撑。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升级。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农村最大优势资源和宝贵财富。

组织振兴是坚强保障。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员、干部扎根乡村一线,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部门地方齐发力,要科学把握各地的差异和特点,统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要素,五指成拳,形成合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

加快建立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强国之路。

全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的底线。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度参与全球农业分工和合作,高质量开展一带一路农业领域合作,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的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后劲在“三农”,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间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重点解决“人地钱技”问题,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提升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拓展国内大循环,以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的“双轮驱动”,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必须有效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设施装备破解资源要素禀赋难题;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对集体资源更加有效地利用。在土地和基本经营制度等重大问题上,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强化底线思维,始终维护好、保障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潜能、丰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加快建设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生活条件等值化。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房品质,发展庭院经济,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作者系乡村振兴教研部副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