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引擎。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强调,文化与科技融合,大有前途,2024年3月在湖南考察时又提出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总书记有号召、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安徽文化、科技实际,制定了“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发展目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科技对文化的驱动作用日益显著,文化与科技融合态势不断增强。积极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坚持正确导向 引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向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科技是引擎,文化是灵魂。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确保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推动文化科技良性融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确保方向不偏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让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众。探索技术运用的伦理和边界,警惕如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内容偏见等技术弊端。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与范式,构建完备的法律法规,营造遵循科技伦理原则的大环境,引导科技向善、文化向优。
探索有效机制 夯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基础
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努力,探索有效机制,促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支持体系,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培育重点发展业态,构建有规划、有布局、有重点、有层次的文化科技融合生态。通过制定针对性政策法规、设立文化科技融合专项基金等方式,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尤其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明确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知识产权归属,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协同合作与创新。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协作平台,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企业、海内外优秀文化单位等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活力,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快文化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的协同攻关,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技术支撑、数据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高校开设文化科技融合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式教学。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体系,鼓励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人员行业内竞争力。加大数字技术、文化传播、文化产业运营等方面高端人才吸纳与引进。充分发挥安徽文化强省、科技强省的资源优势,结合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构建“引育用管留”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强化双向协作 激发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动能
文化与科技的发展相辅相成,文化是软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繁荣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发展离不开文化引导。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要注重科技的赋能,又要重视文化的铸魂,双向协作才能激发最大的动能。一方面要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链中创意、生产、传播、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升级改造,充分激发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鼓励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演艺、展览、戏剧等传统文化业态运用现代化技术,丰富呈现形式,创新运用场景,创造出更具吸引力、更有沉浸感、更富影响力、更具安全性的文化盛宴。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文化铸魂。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沉淀下来的瑰宝,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各领域输送着创新灵感。文化元素在内容创作、生态搭建、商业运营、价值引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2024年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精良的制作技术,更是由于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背景,将中国道德文化中的正义、勇气、坚韧等价值观融入游戏剧情和角色塑造中,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名胜古迹融入游戏场景之中,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陕北说书、传统乐器融入到情绪表达之中,获得了国内外受众的广泛认同。加强文化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融合,充分发挥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积极探索“文化+传播”“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制造业”“文化+农业”等业态融合模式,实现跨行业、跨文化和跨场景的融合业态发展。
整合优势资源 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特色
近年来,我国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高度重视,出台《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文件,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科技水平存在差异,文化科技融合基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素材和灵感来源。安徽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要做好凌家滩、中国明清古城墙、皖南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推动黄梅戏、徽剧、花鼓灯、徽州民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运用,进行文房四宝、“三雕”、铁画等历史经典产业的振兴升级。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地区科技资源优势,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安徽是科教大省、创新强省,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鲜明的创新优势。其中,合肥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芜湖是国内领先的“智算之城”。要充分发挥安徽科技、教育、产业优势,探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场景。【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Q2022D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