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用好红色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革命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性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安徽是红色资源大省,长期以来在江淮大地上孕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点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力量。
源与流:革命精神赋力安徽省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在“大别山精神”的红色标识——金寨县红军广场要求“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市参观“渡江精神”的红色地标——渡江战役纪念馆,指出“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安徽,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纵观百余年党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基点和源头,以“奉献”“实干”“为民”“创新”等为内核,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四军精神”“渡江精神”“王家坝精神”“淠史杭精神”“小岗精神”等在安徽大地上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形成于江淮大地的革命精神,镌刻着安徽的特殊印记,铭记着安徽人民的牺牲奉献。一方面,这些革命精神呈现历时性与共时性兼具的显著特质,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伸展性和传承力,对应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空场域,成为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这些革命精神内涵丰富、分布面广,富含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牺牲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基因,是激励安徽党员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因与果:革命精神赋力安徽省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视域下,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复杂多元的,涵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精神文化等因素。从动力的“精神文化”层面看,马克思主张“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从精神动力本身来看,它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包括自觉能动、精神需要、精神转化三个主要环节。“自觉能动”是马克思精神动力论的逻辑起点,强调人的精神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精神需要”是这一理论的本质释义,唯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个体完善和社会发展才有内生动力。“精神转化”是这一理论的价值旨归,即要求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对引领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发展发挥激励功用。
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作为历史活动的人,总带着一定的精神创造历史”的理论逻辑之上的。传承弘扬革命精神与推进安徽省域现代化进程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一方面,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就安徽而言,充分发挥革命精神,尤其是大力传承弘扬具有安徽地域特点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形成文化共振、精神共鸣,有助于展现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时代价值。另一方面,革命精神是现代化实践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引领,就安徽而言,充分发挥“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小岗精神”等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推进革命精神的现代传承和日常践行,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实践注入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
思与行:革命精神赋力安徽省域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逻辑
强化理念认同。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抽象形态,具有时间、场域等特征。不同时间、地域形成的革命精神,都是与厚重的民族精神、鲜活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这是革命精神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强化理念认同,必须坚持革命精神与安徽具体实际、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促进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在“结合”和“融合”中维护和强化对革命精神的认知认同。在信息化时代,应及时创新革命精神的传播工具,采用“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手段,增强革命精神的传播力、影响力、说服力。
创新传播路径。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地区,要坚持“红古融合”,传承众多古迹遗址中的宝贵红色基因,促进红色博物馆、纪念馆与古村落、古建筑融合联动,打造更多“红色美丽村社”。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要坚持“红绿融合”,注重红色资源与自然资源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文化+健康养生”等“红色文化+多元产业”特色范例。市场经济活跃地区,要坚持“红商融合”,在产业集群(基地)建立、升级红色主题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旅、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革命精神现代化建设的内驱效应。
注重制度保障。安徽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健全制度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强化监督检查。要把革命精神弘扬机制融入文化治理体系,总结提炼有益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举措和实践规范。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革命精神的传播传承、转化发展、贡献成效等的考核评价,促进革命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落地见效,最大范围凝聚思想共识,最大限度调动精神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社会运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BKS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