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挖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指明了方向。革命旧址展示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新时代开展党性教育,要以这些革命旧址为载体,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因地制宜开发党性教育课程,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革命旧址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
革命旧址是党领导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以物质载体呈现出来的人文景观和历史痕迹。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遍布全国各地的革命旧址,包括各种各样的战争遗址、活动遗迹、会议旧址、指挥部旧址、人物旧居、文物遗存等。作为革命历史的发生地,这些旧址见证了革命历程、记录了革命岁月。例如,北大红楼同建党紧密相关,这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遵义会议会址同党的自我革命紧密相关,这次会议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生动诠释了我们党是如何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危急关头如何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丰泽园毛主席故居同建立新中国紧密相关,从1949年9月21日开始,毛主席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17年,筹划了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一系列大政方略,生动诠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等等。每一处革命旧址,都代表着一个鲜活而又生动的党史故事。这些党史故事共同勾勒出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体现了我们党的革命史、奋斗史、发展史。
革命旧址蕴含着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革命旧址不仅仅是革命事件、人物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承载着这些事件、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科学真理、高贵品质、人格典范、工作方法以及优良作风等各种精神现象。例如,上海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作为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本身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诞生地。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等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坚贞不屈、英勇赴死的英雄气概。江西荆竹山的雷打石、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的红色经典照片蕴含着我们党纪律严明、执纪如山的鲜明品格;长征期间的“半截皮带”蕴含着信仰的力量以及铁心跟党走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作为领导人旧居的延安窑洞旧址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的革命生涯、不怕困难的革命斗志、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以及崇高的人格典范;等等。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鲜明体现。
革命旧址是我们党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首先,革命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承载着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面对风云变幻的残酷斗争形势仍坚守政治立场、勇往直前、至死不渝的壮丽事迹。依托革命旧址开展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说服力,为新形势下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树立了好的榜样。其次,革命旧址见证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尽职尽责、公而忘私,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与当前各种背离宗旨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依托革命旧址,通过古今对比去教育、去感染、去影响广大党员干部,使其情感上受到触动,始终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第三,革命旧址作为我党伟大成就的见证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依托革命旧址,可以使广大党员在了解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历程中,进一步体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而坚定理论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
依托革命旧址开展党性教育
就当前而言,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革命旧址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区域间的旧址形不成串联;对旧址承载的历史事件挖掘不够,史料掌握不全、不准,提炼出的精神牵强附会、内容苍白;有的党性教育课程随意性较大,甚至存在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缺乏专业且相对稳定的讲解队伍,讲解效果不佳;旧址利用合力尚未形成等。
革命旧址作为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我们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不断创新运用革命旧址的途径和手段,充分挖掘其党性教育功能。首先,加强科学保护。要以历史事件、人物活动等为主线,根据事件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等,把散布在各地的革命旧址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串联,确定具体的保护范围,力求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活动的全部信息,形成纵横交错、有机联接、丰富完整的革命旧址集群。其次,开展系统研究。要全面掌握事件的发生过程、发生地点、发生环境,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尤其要收集、整理一批具体的历史细节和形象的感人事例。同时还要提炼出能反映历史内涵、又能反映时代需求的包括崇高信念、务实品格、优良作风等在内的高尚精神,以史说理,以事论理,使党员干部在触摸历史脉动的同时,又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再次,打造精品课程。要讲清楚革命旧址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事件本质、历史影响、经验教训、启迪意义等。要紧跟时代要求,让革命旧址以一种比较“现代”的姿态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落脚于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围绕学员的思想、工作实际,找准能触发学员灵魂的切入点,使其认真审视自身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澄清思想困惑,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恪守党的政治纪律,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力戒庸俗化、娱乐化,保证开展党性教育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最后,完善相关保障。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办学单位自身的研究人员即专职教师,如党校教师、宣讲团成员等;亲历历史事件的老前辈、后代、从事有关研究的本土人才,即兼职教师;以及革命旧址讲解人员。要完善工作机制。利用革命旧址,一般而言,要涉及到旧址管理部门、党史和地方志研究部门等,甚至同一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多个旧址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还有的旧址产权复杂,要协调好不同单位的关系,形成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还要拓展经费来源,加大经费保障,以保障旧址的保护、相关研究、课程的开发以及教学活动的充分开展。
【作者单位:阜阳市委党校;本文系阜阳市2024年社科规划课题《依托我市革命旧址开展党性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SK202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