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作者 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李芳
2024-09-18  浏览量:3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这一思想,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课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提和基础。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处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丽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我们必须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明显短板”。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注重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智慧。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至今的宝贵财富,也必然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遵循。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中华民族的独特生态观,将推进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机融合。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

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键是把握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立场上来思考、谋划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使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方法: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所构成的具有内在关联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方法是“系统”的方法,具体可以从“全方位”“全地域”和“全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分析。当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是这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把握。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就要求我们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一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政治观,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高度的政治站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宽广的政治视野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二是要全面理解整体部署安排,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个方面的重大部署。三是要准确把握重点战略方向,落实“双碳”行动:要把握“双碳”的基本概念及目标、理解“双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把握落实“双碳”行动的路径与方法,推动“双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新篇章!

上篇:编者按
下篇:坚持人民至上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