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书写文化铸魂、文化挖掘、文化供给、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大文章,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文物和考古工作。把武王墩墓发掘作为我省考古工作的一号工程,加强科学统筹,整体谋划推进文物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等工作。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资源普查,全面摸清文物家底。做好第九批国保单位申报和省保单位认定工作,应保尽保、应报尽报。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工程。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推动凌家滩遗址、“万里茶道”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明中都皇故城、蚌埠双墩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千村万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协同推进休闲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打造传统村落精品村,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推广黄山“卖花渔村”“木梨硔”成功经验,守住乡愁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非遗保护薪火相传。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升徽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水平,高标准建设安庆戏剧、宣纸等省级保护区,创建花鼓灯省级保护区。制定《安徽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安徽省省级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推动文房四宝、芜湖铁画、徽菜等传统技艺创新。办好安徽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推出一批承载文化记忆、融入现代生活的“徽”字号文创产品。
深入挖掘传承安徽文化。研究阐释老庄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地域文化价值内涵,提升地域文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工程,推动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推进徽州文书馆藏工程。加强历史名人研究阐释工作,挖掘历史名人背后的历史故事、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实施黄宾虹故居、李氏家族旧宅、李克农故居等名人故居、旧居修缮项目,改善保存环境,适度还原周边历史风貌。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重点推进独山和金寨革命旧址群等革命文物维修保护项目。
大力繁荣艺术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打造在全国有影响、能获奖的优秀作品。
培育精品力作。实施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加快黄梅戏《山这边山那边》《临涣茶馆》等重点剧目创作。探索“揭榜挂帅”模式,创新实施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每年推出新创大戏5部左右,小戏20个左右,扶持10个舞台艺术优秀节目。以群星奖评选为抓手,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创新展演展示。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组织系列文艺活动,办好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实施黄梅戏曲本典藏工程,新创和复排提升一批精品剧目。举办优秀剧目全国演出季、优秀新创剧目、声乐器乐舞蹈等系列展演活动,开展濒临失传剧种公益性演出。持续组织好万场演艺“六进”活动(进街区、进景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文化空间、进商文旅综合体)。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引导建设一批示范性、引领性国有文艺院团。开展民营院团“百佳院团”“四个十”(十大名团、十大名剧、十大名角、十大文化演出经纪机构)评选,推动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开展名家传艺、青年文艺人才大比武,培育造就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务效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有序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立项,加快省文化馆新馆、省非遗馆等建设进程。实施重点文化标识工程,首批确定六大类别(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名人文化、公共文化)共80个地标。开展全省十大经典文化标识推选,通过评选扩大安徽文化标识影响力、传播力。以推进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确保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等级达标率100%,尽快建成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制定文化空间评级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评估定级、绩效考核、动态管理制度,引导文化空间共建共享。5年内高质量打造3000个左右“小且美”、业态多元的公共文化新空间,适应群众阅读分享、艺术展演、培训讲座、影视播放、公共社交等多样化需求。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收集反馈机制,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开展“送戏+”专项行动,提升“送戏进万村”质效,把“戏”送到人群集中的地方,送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开展“四季村晚”活动。开展全省广场舞联赛,带动市县乡村比赛,引领广场舞提升质量、良性发展。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着力做好“人气旺、市场热、消费火”文旅融合文章。
优化文旅发展布局。发挥大黄山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着力构建“一区三圈四带”总体发展格局,形成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彰显徽风皖韵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
提升文旅产业质效。大力推进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务升级“六大工程”。深入开展大景区提升、大项目建设、大企业培育、大招商突破行动。发展数字文化装备、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智慧文旅等产业,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提振和扩大文旅消费。支持合肥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争创示范城市,引导芜湖方特旅游区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规范创新发展。顺应文旅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培育演艺、音乐节、艺术展演等“小、快、活”的文旅消费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聚焦惠民乐民主题,持续开展“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
推动广电工作创新发展
适应广电行业发展特点,坚持守正创新理念,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广电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舆论引导。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积极融入安徽实践元素,打造一批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理论节目、短视频。统筹做好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宣传,持续做好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实践成果宣传。
强化精品生产。实施“皖美好剧(片)”选题规划,抓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题材的策划、创作和传播。精心举办2024年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周、第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活动。
强化行业治理。聚焦内容、技术、安全三大重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三级审查、重播重审、监听监看等制度落实。突出播出安全,常态化组织广播电视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夯实应急值守、维护保障。(作者系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