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作者 周筠婷
2024-06-24  浏览量:672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表明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反映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人民满意,是中国共产党办教育的初心,更是使命。由此,要深刻认识教育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评判标准。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方位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高度重视,又契合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事业的迫切期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教育公平的实现,都需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根本遵循。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有教无类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以因材施教促进教育过程公平,以各得其所促进教育结果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更高质量的教育。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从“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迫切需要更高质量的教育。要自觉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注重教育内涵提升,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内容和方式,致力于培养更多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撑的教育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公平、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之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

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要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一方面支持并推动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转变培训方式、改进培训内容,推行培训自主选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一方面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的待遇水平,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优化职称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路径,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正确理念指导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在这一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追求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更是积极回应群众期待、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也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要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增设相关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特别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摒弃“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推动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以更加全面地衡量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之基,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因此人民满意的教育应是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的教育。首先,要努力办好群众关注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目标,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供给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第二,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关口前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统筹发力,协同推进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多渠道拓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新空间。第三,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满足因城镇化发展、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而带来群众对城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以及不同类型教育服务的期盼。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教育。必须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首先,要优化布局,提升教育的协同化程度,促进与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在基础教育中推进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实验室,鼓励高校聚焦新兴领域完善专业学科结构,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断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第二,要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制;牢牢抓住时代发展的重大机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径;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畅通技能人才多元化成长通道。第三,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系统的定位、布局和配置,统筹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设施、国家人才中心、国家创新基地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耦合与匹配,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机构、设施和人才的协同效应。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现代化治理的教育

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下,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党的全面领导、法治护航、社会共治的教育。现代化治理不仅要求教育体系的全面优化,更需要法治的坚实保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健全党的领导、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共治,才能构建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全面领导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首先,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教育领域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使教育系统成为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第二,要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教育系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师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第三,要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质量,确保党旗始终飘扬在育人一线。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法治保障的教育。依法治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法规框架,对已经过时或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及时进行修订。完善教育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教育执法机构,以确保各项教育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其次,要依法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既要明确办学自主范围,也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防止自主权滥用;制定和完善与教师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建立灵活、透明的管理制度,增加决策的公开性和参与性。第三,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学生法治素养和公民意识。做好法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普法教育“三进”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社会参与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一重要论断对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办好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首先,要强调家庭的教育责任,形成家校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其次,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第三,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第四,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共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使全社会共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上篇:推进以党建为引领的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