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印象滁州

作者 王星
2024-03-07  浏览量:732


滁州醉翁亭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说,自然最伟大的发明是人类,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城市。作家陈世旭在《城市的性灵》中说,世界上任何城市的最大骄傲都只能是自然与人文赋予的性灵。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往往都具有这种独一无二的性灵:此处独有,他处皆无。“环滁皆山也”,外地人知晓滁州,大多缘自《醉翁亭记》。大学时有个室友是凤阳人,2007年盛夏,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我们,第一次踏上滁州大地、凤阳小岗;毕业那年到过一次来安县。不曾想第三次来滁州竟是十年后,2017年初秋,到了滁州及天长。近几年工作生活中,到滁州各地多了起来,所闻所见,从感知到触摸,滁州这座城,确确实实是来了还想来,恰如辛弃疾所言,愿年年、人似旧游。

这里历史悠久,一山一城,千年传承。早在夏商周时期,此处就有了钟离国、椒国等方国。春秋气魄战国魂曾在这里激荡,“形兼吴楚、气越淮扬”,留下了“吴头楚尾”故事。漫漫历史长河中,万里长江有条支流在此处哺育了千年,名曰滁河(古称涂水),故得名涂中。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琅琊王司马伷攻吴,吴王孙皓遣使献玺于涂中;其孙司马睿为琅琊王时,曾在此地西南山中避难,因其驻跸于此,遂给此山命了名,号曰琅琊。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设新昌郡,郡治新昌城(即今滁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置谯州;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改称南谯州。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南谯州为滁州,滁州即源于此。郡始元徽、建州大同、名起开皇,历经千年,其间亦有变更,直至1992年撤地设市,成今日滁州。

这里地灵人杰,名人辈出,群贤毕至。从土地面积看,1.35万平方公里(比2个南京还大)大地上,自古以来,名人辈出。三国名将鲁肃定远人,抗倭名将戚继光祖籍定远。明太祖朱元璋凤阳人,淮西诸将多是滁州人。清初小说家吴敬梓(全椒人)曾著《儒林外史》,外史一部写儒林。清代著名女数学家、科学家王贞仪(天长人)著有《勾股三角解》《月食解》等。来这里的文人墨客更多,群贤毕至,流连忘返。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滁州刺史,写下《滁州西涧》。北宋包拯曾任定远、天长知县;王禹偁曾守滁州,与欧阳修并称“二贤”。欧阳修曾任滁州知州,宽简施政,于琅琊山、丰山分别留下《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如果说双亭是与民同乐,栖息驻足、观赏风景;那么双亭记便赋予了“醉美亭城”之底蕴。南宋时辛弃疾以右宦教郎出知滁州,写下《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木兰花慢·滁州送范昂》等名篇,“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明正德八年(1513年),时隔140年,醉翁亭旁、丰山脚下的南京太仆寺(始建于1373年,督马政、属兵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太仆寺改为南京太仆寺)迎来一位特别的少卿,明代大儒王阳明,督马政之余,草堂寄放琅琊间,讲学处建“阳明祠”。2023年恰逢阳明先生来滁510周年,首届阳明文化活动周在滁举办,“滁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复来滁州”;“滁山与我最多情”。

这里物产丰饶,美景美食,自在怡人。滁州自然资源丰富,凹凸棒石黏土、石英岩等以储量大、品质高闻名全国,为产业发展夯实了底座。山水天成,人文底蕴,即是滁州美景。特别是这条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自琅琊山,经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穿太平古城、越碧云湖,至明光万亩黄寨草场),一道靓丽风景线,贯通了长江与淮河。滁州市花滁菊,中国科学院叶橘泉先生在《现代实用中药》中曾提到,“安徽滁州产者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为最良”。这里有“绿色明珠”明光绿豆,李时珍称“真济世之良果也”,凤阳黑豆豆中珍品,来安花红小巧玲珑,天长芡实软糯香甜。待春风三月,邀三五好友到滁州,登琅琊、丰山,重温双亭记,来一杯滁菊花香,想想就沁人心脾。

这里敢为人先,开放包容,温情从容。小岗村18个“红手印”,首创农业“大包干”,拉开我国农村改革序幕;基层医改、农村综合改革等,一批改革在这里先行先试。昔年“扬子江畔扬子扇,扬子美名四海传”;如今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动能强劲。自立自强是为开放包容的最大底气。这里还有一首民歌《茉莉花》,走向全世界,迈向外太空。这得从天长人何仿讲起,何仿原名何孝元,1928年出生于天长农家,14岁参加新四军,成为一名文艺战士。1942年有一天,何仿在金牛山一带发现民间小调《鲜花调》,便着手进行整理;1957年改编成《茉莉花》,传颂海内外。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此后《茉莉花》在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场合奏响。2022年元宵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演奏了一曲《茉莉花》,东方意蕴,温情从容。

一千多年前,在古老的滁州大地上,辛弃疾凭栏望曰,此地有东南佳气;如今矗立在地图旁,看今日滁州之境,恰似展翅之朱雀。推窗见亭,举目成荫,居于其中,从今赏心乐事,如今雀起东方,正迎“长”风、展翅高飞。

上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浅探
下篇:王维山水画的审美意境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