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之一。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当理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理论逻辑,厘清当前在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这一任务中面临的现实机遇和挑战,再运用新思维和新理念,将这一部署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理论逻辑
话语最初的含义便是使用中的语言,有学者将其解释为通过符号或文本界定事物,建构现实和创造世界的权威知识体系。当话语上升为话语体系,它就开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层表达形式。内核为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外层为表达符号和表达方式。如果把话语体系比做一个人的话:价值观念是它的灵魂,政治理念是话语体系的筋骨,表达方式是话语体系的血肉,呈现形式是话语体系的皮肤。话语的生成和传播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话语体系的传播梗阻。
叙事直观的理解就是叙说故事。自人类有历史以来,讲故事就贯穿于社会交往与自我表达之中。讲故事是一种公共行为,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存在相同的语境,还要遵循一定的章法,不仅能够言出成章,让人理解,还要能够让听众把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带入,也就是“共情”。相比于叙事,叙事体系也更加复杂一些。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即叙事逻辑、叙事文本和叙事技巧。叙事逻辑是“道”,它负责解释为什么。叙事文本是“事”,它明确自己在讲什么,叙事技巧是“术”,它负责解决怎么讲。
讲故事与话语权紧密相连,要掌握话语权,我们需要讲故事,而为了把故事讲好,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话语体系。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是将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归纳、提炼后形成的系统化的语言和表述,就是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这样,才能“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现实逻辑
首先是现实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这段话指出的问题依然是我们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当下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产生这种困境,主要是因为我们话语体系尚未有效建构、叙事体系还未发挥最佳作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起步较晚等。
另一方面,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上个世纪一直占据发展的快车道。综合国力的优势地位造就了他们看待世界的优越心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由此形成。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一味的抹黑、打压已经掩盖不住事实,在国际舆论场上,一些人开始不断创造词汇、发明概念,设置话语陷阱。
困难和挑战明确,未来发展更是光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一命题,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最显著的机遇便是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方面展现的卓越能力,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我们创造的和平发展、包容性发展的奇迹,打破了西方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和“大国政治悲剧”等话语“神话”。今天,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有责任也有条件向世界宣介自己的主张,弘扬自己的价值,讲好自己的故事,将我们的发展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
第二种机遇则是人类社会传播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传播条件和传播格局下,信息的流动已经无法被人为阻隔。这不仅让我们去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成为可能,也让受众了解一个多元世界的愿望变成现实。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关键词的智能化时代,全媒体传播成为了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关键一环。凭借丰富多样的平台,我们的文化领域也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叙事形态。
综合来看,自塑滞后就是失语,他塑强势就会挨骂,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与此同时,新发展优势和新传播格局又给我们争取话语优势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是我们应对现实困境和抓住发展机遇的共同要求。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报告中的这一段阐述,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为我们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明确了立场、观点和方法。
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立场,第二,坚守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立场,第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第四,坚守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我们的民族立场和阶级立场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体现,就是要用中国智慧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的话语体系。
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应当提炼并展示好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关、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这“七观”构成了我们话语体系的核心观点,可以据此建构我们话语体系的底层逻辑,并演化出其他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遵循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首先要打破西方的话语和概念,把西方拉下历史的神坛,清楚披着社会科学外衣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努力打破那些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西方的元话语、元叙事。破之后,还要建立起一种反映人类历史事实,代表世界发展趋势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并使之成为体系。破与立之后,还应当把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转变为大众化、国际化的表达,把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转变为融通中外的故事,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应当厘清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理论,分析出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历史机遇,实践中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特色的观点,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框架内外不断打破西方的元话语和元叙事,基于中国历史和实践,建立融通中外的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同时不断探索“讲故事”的最优方式,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通过故事传播出去,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国际话语权等工作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科学文化教研部,此文系 2023 年校(院)科研创新工程项目“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逻辑和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XGCXKJC20232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