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

作者 郭培培
2024-03-07  浏览量:88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守正不移、辉光日新的文化传统相沿袭,又与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相贯通。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守正中坚持优秀传统文脉,在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新时代文化建设坚持守正创新的必然性

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由文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和精神存在。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化是整合为一的、是连绵不断的、是变迁和积累的产物、是普遍性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文化自身的特殊性。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创造的语言文字、形成的风俗习惯、养成的思维方法等各种优秀文化要素,不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世界形象。近代以来,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又形成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新的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由于对文化的守正创新,我们才能够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品格,又能够在时代的发展中创造出新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立足于文化发展现实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不断推陈出新。作为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繁荣一定要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宜,要能够反映时代需求和人民精神。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思维形式等也都在发生变化。这就必然要求要有新的文化内容与之相适应。因此,文化建设要在继承和尊重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身内涵,以求适应时代潮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未来持续繁荣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守正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从根本制度、根本要求、文化领导权、文化主体性等方面对文化建设中的“守正”内涵作了科学概括,为新时代更好地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础和前提。

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为了使新时代文化建设能够有一个强有力的内核,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思想动力。

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最重要的规律性认识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依托。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始终“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没有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领导权的掌握,就不会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无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繁衍、传承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指向性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思维活动的存在状态,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的鲜明文化特性与独特风格。“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鲜明的文化主体性,如多姿多彩的文化体系、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等。拥有稳定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明得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因此,必须牢牢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而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前提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到“两个结合”。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绽放自身文化,不断保持旺盛生命力。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创新

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可见,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中华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关键所在。文化多元、各种思想不断激荡交锋是全球文化发展的多样体现,文化软实力则成为各国竞争的关注点。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需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支撑。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延续文化生命力的养分所在。中华文化之所以延绵至今并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关键在于具有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无论中华民族发展到哪个阶段,都始终注重从过去的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都始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都始终强调结合时代对文化进行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就是新文化的创新者。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极端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特别强调文化艺术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由此,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满了新的景象与内容。

文化创新是铸就新时代文化新辉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足于“两个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继承与内在超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带入了现代,又借鉴了世界上其他优秀文明,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文明的新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断得到培育与创新。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和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文化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以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属于时代的新文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铸就文化建设新辉煌。【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科学文化教研部】

上篇:没有了
下篇:加强凌家滩遗址保护与利用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