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者 张超
2023-07-20  浏览量:916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意见》强调:“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为民办实事作为重要内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目标,关键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保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民生保障的工作部署,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遵循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只有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一核多元的格局,才能更好地制定规划、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更好消弭部门之间缝隙,减少工作中的梗阻,才能更好地组织、引领其他主体积极参与到民生福祉建设中来。

必须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同时,还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国家、民族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我国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共建是基本前提、共治是主要方式、共享是目标指向。通过党总揽全局,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市场和社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础上,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体系,使社会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要求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民生保障要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另一方面,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两者不可偏废,必须有效对接、良性循环。

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作兑现不了的承诺。在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上尽力而为,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量力而行,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处理好兑现承诺与引导预期的关系。民生工作需要与老百姓见面对账,要兑现承诺,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一件接着一件办,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群众预期,对群众不合理的诉求做好说服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帮助协调社会救助政策,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难题。对现阶段无法满足的诉求,做好解释工作,列出时间表,通过高质量发展逐步满足群众需求。

处理好抓好大事与抓好要事的关系。保障与改善民生工作需做好系统工程,通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在解决绝对贫困后,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解决兜牢底线的大事。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对群众而言就是急难愁盼的要事,因此,要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处理好满足群众需求与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鼓励引导广大群众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行动指向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不放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培育新发展动能、新经济增长点,夯实增进民生福祉的物质基础。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是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更大力度挖掘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岗位潜力,努力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优质岗位。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用好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两条渠道,发挥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要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制度现代化方面,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上篇: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报告会暨“两优一先”表彰会
下篇:校 ( 院) “五位一体”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