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作者 裴晓鹏
2023-06-26  浏览量:231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要求。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一系列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对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大量新论述,指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该把握的要点。这些报告和讲话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化认识和把握。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新论述,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用三个“是”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即“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不难看出,高质量发展就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体现,是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公正、更为安全为特征的发展。

  今天深化高质量发展认识,要重点关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时,着重强调的是提高质量效益。十九大之后,中央主要围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部署工作。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句话告诉我们,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但也要注意,提高质量和效益不是高质量发展的全部,量的合理增长,即保持合理的增速、增加经济总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当前,稳增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我们要从质和量的统一上来把握高质量发展。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报告限于篇幅的原因,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只是做了言简意赅的阐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的第一句话是从发展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来阐述发展重要性的,即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其他工作应服从服务于发展。第二句话指出了发展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的重要性,即讲的是发展的长远意义。虽然这里没有提“高质量”三个字,但实际讲的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深化认识高质量的重大意义,不仅要看到长远意义,即实现强国目标的意义,还应拓展认识,看到它对当前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从内部因素看,人口资源供给充裕的红利逐渐失去,环境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只有转向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有可能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达到潜在经济增长率;从外部条件看,我国现阶段不仅遭遇“逆全球化”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挤压”,而且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打压遏制,相对于过去,现在的外部环境“逆风逆水”,只有提高产业水平,提高发展质量,才能有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振兴实体经济,摆脱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才能化解金融风险,实现健康发展。

  另外,高质量发展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必须遵循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变革产业体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方针和要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新征程新使命,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提出“四个必须”,则进一步强调和丰富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这些论述可理解为高质量发展应遵循的主要方针。

  一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现代化的指导原则。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形式,贯彻新发展理念是题中之义,必须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特别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是我们取得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法宝,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尽管当今世界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潮流,但从长远看,这只是历史发展中的插曲,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发展广泛的经贸技术合作,吸聚全球优质资源来支持高质量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除此之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如“三个着力”: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点,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些论述为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

  根据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核心可以归纳为“两个加快”。

  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高质量发展是更为安全的发展,这就需要“以内为主”,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发展的可靠性,同时高质量发展又是高水平的发展,这就需要更加高端更加强大的双循环体系来支持。至于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前后作出了大量论述。这些论述从内容上看,都可以纳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的框架中。第一个结合就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高质量的供给体系,进而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畅通经济循环。二是培育和扩大内需,扩大经济总量。通过这两方面结合,实现经济的“提质”和“扩量”,形成强大的内循环。第二个结合就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结合”,即在强大内循环基础上,实施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强大支撑。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果说新发展格局是“发展和安全相统一”的棋局,那么这个棋局的形成则要以“落好棋子”,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条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内容。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看,形成高水平供给,畅通循环,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培育扩大内需,做大体量,需要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健全宏观政策体系来支持。在这些要求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化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它们和其他要求一起构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由此可见,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即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直接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目标,最终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体现了问题导向,即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关,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卡点瓶颈多,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性不足等。而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这种方法论的鲜活运用。

  总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国之大者”,我们要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明确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动提高高质量发展的本领,这样才能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贯彻好、落实好。[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此文系校(院)创新工程“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GCZD202201]


上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全力以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下篇:把党的理论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