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构建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 潘 琳
2023-05-23  浏览量:27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养老难题,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品质,是推动“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生动实践。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

2021年我国老龄化出现 2 个阶段性重大转变,即 6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 2 亿,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首次突破 14%。截止 2022 年底,我国 60 岁及 以 上 人 口 达 2.8 亿 人 ,占 全 国 人 口 的19.8%。按照联合国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构建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日益紧迫。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多元养老资源整合不优、养老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养老服务体系难以承载不断增加的养老服务压力等困境,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养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不仅关乎共同富裕的进程,也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因此,解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难题,妥善化解农村低收入人群养老问题,也是防止低收入群体因老返贫致贫的关键,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在此背景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助于促进老年群体生活福祉,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老年人群,以高质量社会保障助推共同富裕国家战略的实现。

构建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路径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养老存在的问题,应当多措并举以补齐养老短板,从政策支持、创新试点、配套改革、养老需求等维度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为老年人提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以构建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总体规划,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抓住“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机会窗口期,深化养老制度改革,加快养老服务供给结构调整。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内部各环节配套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方便群众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 人 口 老 龄 化 的“ 百 年 之 虑 ”。 坚 持 统 筹 推进。积极响应和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将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中。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突出精准精细,将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发展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腾退的用地、用房,适宜的要优先用于养老服务,保障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强化财政支持。进一步优化社会养老事业的财政供给机制,对社区养老建设与运营补贴,要明确资金来源,拓宽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并按实际审核的数量及时足额拨付;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参与者提供适当财税优惠政策。政府补贴、市场支付项目需科学合理、明确清单,利于操作。注重政策衔接。细化梳理财政补贴政策与医保政策、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养老服务其他政策的衔接,明确作用边界,既要发挥政策效应最大化,又要防止交叉重叠、浪费资源,还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推进创新试点,促进成果落地转化。针对日益凸显的养老结构性矛盾,选择部分省市开展专项试点,总结提升创新做法,加快拓面复制。推进社区互助养老试点。建立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清单,鼓励开展社区互助养老积分制,构建农村互助养老合作社。建立居家社区养老紧急救援系统,加强定期探访,增加居家老人的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尤其是留守、空巢、重残、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以及特殊困难老人。探索智能服务终端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让老年人享受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建立“虚拟养老院”的智慧养老场景,探索发展“物业服务+居家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推进普惠养老试点。支持有条件省份探索开放性老年福利政策,使老年人不分户籍享受城乡养老服务设施,逐步惠及常住老年人口。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探索建立陪护假制度。提高高龄津贴和百岁老人长寿保健金标准,优化发放流程。推进机构优化试点。加强对专业养老机构的孵化和培育,合理协调和科学安排机构的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尤其是在老年群体聚集区,加强机构的设立,让养老需求和供给相匹配。促进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设置更加合理,结合区域面积、人员流动等情况进行微调。推进医养结合试点。推动更多医疗康复资源进入养老领域,探索不同层级康养联合体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到主动、从应对到预防的转变,探索构建健康预防、医疗诊断、康复护理以及家居照料全周期一体化服务体系。从规划上助推医养结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与医院毗邻而建。

深化配套改革,精准对接供需关系。适应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养老服务数字化改革。加强智慧康养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智慧养老院和养老社区,重塑老年福利与养老服务流程。借鉴安徽合肥“平台+监管+服务”智慧养老模式,立足养老大数据平台,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康养全方位监管,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支持家庭安装智能监控设备等智慧终端,远程关注老人身体和精神状况,提高独居老人紧急救助的及时性。降低技术使用壁垒,促进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探索财政补助方式改革。财政补助方式从“补床位”转向“补服务”,让优质养老服务、就近养老服务获得差异化支持,引导各方优化养老资源布局;财政补助方式从“补供方”转向“补需方”,整合养老机构运营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保障特殊困难老人体面走完最后一程。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借鉴推广浙江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江苏“嵌入式”家庭养老床位运作模式等经验做法。试点将市县一级部分社会福利中心和敬老院改制为国企,建立灵活的薪酬体系和用人机制,实行有限度的市场化运营,激活闲置养老资源,同时保留一定比例的公办养老机构,为公众养老提供兜底保障。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服务价格改革,优化公办养老机构入住方式,建立入住轮候制度,避免权利寻租。支持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加强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聚焦养老需求,培育新型养老产业。紧紧把握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进一步加强市场供给,满足有效需求,稳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培育照护看护产业。当前失能失智老人照护刚需凸显,部分地区“保姆荒”,应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升,大力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养老护理技能等级认定,完善从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支持照护看护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健康服务产业。促进养老服务与健康、养生等产业跨界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康养旅居目的地。鼓励各地设立养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发展区域特色养老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产业集群和服务品牌。繁荣老年用品市场。在规范老年用品市场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相关的各种产品包括食品、药品、保健品等涉老产品行业规范发展,加快开发老年功能代偿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康复辅具产业园,推动相关医疗器械、康复辅具、辅助产品规模化生产,逐步降低销售价格,满足低收入老年群体日常需要。【此文系 2022 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QS2022007,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上篇:以“四个推动”助力皖南山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