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坚持系统观念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作者 丁红梅
2023-01-03  浏览量:23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系统观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气候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碳减排需要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社会民生等诸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要认识和把握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在思想层面上,既要认识到没有经济体量和物质基础,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认识到推动发展与实现“双碳”并不相悖,完全能够在技术上和制度上统筹兼顾。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积极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确保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不同地区应当采取不同的碳减排策略,以免对一些地区的经济社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要科学谋划各地区、各行业碳达峰的优先顺序,从地区层面,在保证全国按预期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支持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和生态功能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允许处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地区晚于全国达峰时间,但要合理控制碳排放总量。从行业层面,应明确重点行业的碳达峰目标,实施绿色低碳交通行动计划和推广绿色建筑,促进建筑、交通等民生部门尽早达峰。

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当前我国绿色低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低碳化程度、能源体系绿色低碳高效水平、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等都还有欠缺,总体降碳能力还亟待提高,但降碳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为此,既要制定远景目标和长期规划,又要设置阶段性任务和短期目标,以长远规划引 领 阶 段 性 任 务 ,以 战 术 目 标 的 实 现 支 撑 战 略 目 标 的 达成。长期看,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全社会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低碳环境教育普及塑造全社会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从短期看,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实现减排与节能、控污有效协同,要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实际情况,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碳排放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外部型问题,由于市场机制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通过采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措施发挥作用。同样,政府制定的很多政策目标,也需要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加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认识和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并非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政府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核心技术突破、示范引领带动上,加快解决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要健全市场化价格政策,完善财税、价格、投资、金融政策和碳定价机制,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要注重推动整个行业的协调共进,如果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不能步伐一致,“搭便车企业”将会不劳而获,出现逆淘汰现象,影响整体目标的有效实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在正确处理好以上四对关系的基础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 ,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 ,倒逼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确保如期实现 2030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 ,如期实现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作者单位:中共望江县委党校(行政学校)】

上篇:为奋进新征程贡献党校力量
下篇: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