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从南湖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生命工程,在革命烽火中锻造,在执政考验中淬炼,在改革开放中重塑,在新时代变革中升华,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关键所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优良作风的培育和形成
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党培育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鲜明作风标识,成为凝聚民心、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921年7月,党的第一个纲领就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确立了为人民奋斗的根本立场,这也为党的作风奠定了人民性根基。土地革命时期,赣南、闽西根据地诞生了影响深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客家山歌传唱的“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正是苏区党员干部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生动写照。在领导创建新式人民军队的实践中,打破过去军队只顾打仗的旧传统,要求部队必须执行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同时,概括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并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逐步演变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42年至1945年,创造性地运用整风形式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使全党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力整治了党内不正之风。党的七大,将党的优良作风精辟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造就了延安“十个没有”的新气象,赢得了民心,最终“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执政条件下的作风建设探索
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敲响“两个务必”的历史警钟,作出六项规定。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执政带来的新考验,党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950年下半年,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重点整顿干部作风,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同时,又对基层组织进行普遍整顿,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关于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八项条件的教育。党的八大,突出强调反对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批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要求党的领导工作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1957年4月,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克服不良倾向,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但是,整风运动后期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问题,对于改进党的作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都是不利的。在经历“大跃进”等挫折后,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中央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调研,推动各领域纠正错误、调整政策,使党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为克服经济困难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优良作风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导致党的组织瘫痪、作风涣散。这一深刻教训,也从反面证明了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风建设的制度化重塑与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将党的作风建设带入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历史阶段。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要求高级干部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等12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二大指出,党风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决定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全面整顿。1983年10月至1987年5月,全党分期分批开展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基本任务的全面整党。这些举措有力扭转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作风涣散局面,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作风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也不断深化。1993年8月,十四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确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中的问题。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强调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这一系列部署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进入系统推进、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历史性变革与升华
进入新时代,由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依然突出,作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等八个方面为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这看似简单的“八项规定”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切入口”,是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引领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性变革,推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作风治理范式,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极大提升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贯穿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鲜明要求。这些教育活动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了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新实践,着重强调“一体推进学查改”,必将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进而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强的保障。【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