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以贯之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
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战略定位
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赢得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全局性意义。
筑牢执政根基的固本工程。作风建设本质是党性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如同无形的墙,隔断党群血肉联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如同腐蚀剂,消解党的执政根基。唯有持之以恒破除作风积弊、扭转不良社会风气、重塑政治生态,才能赢得民心、战胜挑战,厚植长期执政的政治优势。
砥砺作风传统的薪火赓续。重视作风建设是党的光荣传统,始终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优良作风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具象表达,体现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红色血脉的赓续。唯有坚持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统一,推动作风建设从运动式纠偏转向制度化治理,才能赢得时代,确保党的初心本色不改。
赋能治国理政的效能跃升。作风建设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对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基础支撑作用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治理效应。超越单纯纪律整顿加强作风建设,深化实践逻辑夯基垒台,推动制度建构与价值塑造协同,可以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制度动能和价值引领。
推动中心工作的深层动力。以作风攻坚破除体制机制梗阻,是形成发展力量的关键所在。作风建设追求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中心工作注入“破局突围”的实践动能。以作风建设激活党员干部“想作为”的价值自觉、“善作为”的能力储备、“敢作为”的制度保障,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推动作风转改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以系统施治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靶向纠治、精准发力、系统施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常治长效。
思想引领与制度约束双向赋能。思想引领是作风建设的根本,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解决党员干部“总开关”问题。制度约束是作风建设的保障,通过刚性约束规范权力运行,将作风建设的成果固化为长效机制。思想教育为制度执行提供价值认同,制度约束可以巩固思想教育成果,形成“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治理闭环,推动思想建党成果制度化和制度治党实践思想化的双向转化。
“以上率下”与群众监督协同发力。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作风建设的“核心动能”,要推动形成“头雁领飞、群雁齐追”的良好局面。群众监督“探照灯效应”是作风建设的“长效势能”,要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发挥监督权力规范运行的“外部校准器”作用。领导干部以身示范提升公信力,群众监督倒逼作风转变,合力形成“内外兼修”的治理闭环。
激励赋能与刚性约束同频共振。作风建设既要靠正向激励,也要靠反向约束,形成“奖优罚劣”的动态平衡。正向激励树立实干实绩与榜样标杆导向,锻造党员干部务实为民、严明高效、清正廉洁、敢闯善为的精神特质,使组织赋能转化为作风动能。反向约束机制通过刚性问责净化生态、划清行为边界,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持续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优向好。
文化浸润与价值内化深度融合。文化是作风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深层支撑,具有潜移默化的“润心正行”和价值传导功能。以文化浸润消解知行鸿沟,以价值认同重塑行为准则,作风建设才能实现从治标向治本跃升。要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历史治理智慧的现代化转译,加强文化对价值自觉的深层塑造,促进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作风治理“硬支撑”。
高度保持加强作风建设的战略定力
作风建设是党性与人民性辩证统一的价值实践,既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凝聚民心的战略工程,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主动和战略韧性。
以钉钉子精神打赢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作风问题形成非朝夕之间,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解决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保持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保持忧患意识和清醒头脑,坚持破冰与筑基同步,除弊与生新共进,既向作风顽疾雷霆亮剑,又要推动新风正气化风成俗,让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赢得彻底、赢得长远。
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作风建设是党的长期战略任务,不能时断时续、时紧时松。在作风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的同时,作风问题的表现形态也更加复杂。现实中,既有人心存侥幸、疲劳厌战、麻痹大意,也有作风问题“反弹回潮”“隐形变异”现象,作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以“常”的韧劲、“长”的恒心,反复抓、抓反复,不松劲、不停步,推动作风建设从“攻坚突破”迈向“常态长效”。
(作者单位:淮北市委党校;本文系淮海战役和红色文化研究中心2025年研究课题“淮海战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干部党性教育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