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宣城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学员参观李夏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
在皖南绵延的群山之间,有一种野菊被当地百姓命名为“夏花”。每当秋风掠过山岗,金黄的花瓣便随风轻颤,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2019年的那个夏日,年仅33岁的李夏同志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他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抗击台风的泥泞山路上,而他的精神却如这山间的野菊般,年复一年,在百姓心田绽放。
本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论述为指引,通过全景式回顾李夏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深刻阐释李夏先进事迹的时代内涵。旨在引导学员从李夏事迹中感悟初心使命,在思想淬炼中校准人生坐标,在对标对表中锤炼过硬作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行动,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宣城凝聚精神力量。
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多维解读
踏入李夏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迎面而来的“夏花”墙令人驻足。这种在皖南山区随处可见的野菊,因李夏的守护被赋予新的生命意象。展柜里泛黄的工作笔记、磨破的雨靴、刻着家训的笔筒,无声讲述着一位基层干部的生命轨迹。
破土:语言关里的初心萌芽。2011年深秋,初到绩溪长安镇党政办工作的李夏面临首道考验。作为外地干部,他听不懂当地“十里不同音”的方言,为破解语言壁垒,他自制“绩溪话速成手册”,白天走村入户练听力,夜晚对照笔记学发音。4个月后,当他用带着乡音的绩溪话与村民拉家常时,82岁的胡阿婆握着他的手直掉泪:“侬这个后生,比亲孙还贴心。”这种语言能力的突破,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彰显了年轻干部扎根基层的坚韧与智慧。在长安镇高杨村,李夏发现村民大会常因方言障碍变成“独角戏”,便创新“方言+普通话”双语模式,用“土话”讲政策,用“白话”拉家常。渐渐地,“有事情,找李夏”成了村民的口头禅,这句朴实的话语,承载着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与期待。
扎根:理论沃土中的信念生长。在长安镇宿舍,李夏的床头始终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17年转任长安镇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前夜,他在工作日志写下:“纪检监察干部要像山核桃,外壳坚硬抵得住诱惑,内核饱满装得下民心。”这些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政治理论向实践本领的转化。他创新“田间党课”,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编成山歌,让理论宣讲飘进云雾茶园,真正实现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李夏的理论学习不是“空对空”,而是“实打实”。他总结出“三学”工作法:晨起读原著“强筋骨”,午间看要闻“开天眼”,晚间写心得“炼真金”。在荆州乡担任纪委书记期间,他牵头创办“清风夜校”,带着党员干部逐章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用“大白话”解读“大道理”,让纪律规矩真正入脑入心。
抽穗:脱贫攻坚里的实干担当。高杨村菊花基地里,镌刻着李夏的“三顾茅庐”。2016年春,他三上黄山请专家,手把手教村民扦插技术。村民王秀萍永远记得那个烈日:李夏蹲在发蔫的菊苗间,后背衬衫能拧出水,却笑着说:“菊花最怕积水,得赶紧疏沟。”当年菊花亩产突破800斤,较往年翻了三番。这张成绩单背后,是李夏用脚步丈量出的“脱贫路线图”——328户村民的“民情日记”,12本产业调研手账,47次专家对接记录,共同书写着“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承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李夏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他创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领村民发展菊花、山核桃、茶叶“三驾马车”产业。为打通销售渠道,他化身“带货主播”,在网络吆喝“荆州云雾茶”;为解决物流难题,他协调开通“乡村货运专线”,让山货乘着快递车走出大山。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汇聚成脱贫攻坚的“大事”。
扬花:急难险重中的逆行身影。2018年“6·29”特大洪灾现场,李夏光脚蹚水的照片定格成永恒。在转移被困老人时,他让同事先走:“我水性好,殿后!”洪水退去,村民发现他泡得发白的双脚布满血痕,却不知这是他最后一次与洪水较量。2019年抗击“利奇马”时,他连续奋战36小时,转移群众42户103人。在最后奔赴塌方点的路上,他给同事发去最后一条语音:“前面可能有险情,你们跟紧我!”这句话,成为他留给世界最后的嘱托。当山体轰鸣声响起时,这个逆行的身影永远定格在33岁的年华。
在李夏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仍放着一张特殊的“抗洪地图”。这张用红蓝铅笔标注的手绘地图,记录着荆州乡每处地质灾害点的坐标、户主姓名、转移路线。地图背面,是他手写的“抗洪三字经”:“雨未至,先巡查;险情现,即转移;老弱幼,优先护。”这张地图,是他用生命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注脚。
结果:廉洁火炬下的家风传承。李夏女儿制作的“清廉笔筒”静静立在展柜里,陶土上歪歪扭扭刻着“清心为治本”。这个细节,与李夏拒收群众一篮鸡蛋、退还困难户两条鱼的故事相互印证。他常说:“纪检监察干部不能当老好人。”在查办长安镇某村党总支书记拉票贿选案时,面对老同学说情,他拍案而起:“今天放过陈某,明天就会有更多群众利益受损!”最终12名涉案人员受到党纪处分,基层政治生态为之一清。在李夏的“廉洁账本”里,记录着这样一笔“特殊开支”:2018年春节,他自掏腰包购买米面油,走访慰问12户困难群众。这本账本没有“迎来送往”的记录,只有“为民解忧”的清单。他常说:“党员干部要算好‘三笔账’:政治账,莫让初心蒙尘;经济账,莫让双手染污;亲情账,莫让家人蒙羞。”这三句话,成为他留给世人的“廉洁箴言”。
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启示
理论学习要“身入”更“心入”。李夏用生命诠释了“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当以“晨起读原著、午间看要闻、晚间写心得”的劲头,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像李夏那样,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在案头,把党的创新理论刻在心头,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建立“理论学习积分制”,开展“原著诵读会”,让理论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终身课”。
对党忠诚要“入脑”更入心。只有对党忠诚,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与党同心同德。以李夏同志为榜样,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在宣城落地落实。
为民服务要“走近”更“走进”。从“群众上门”到“干部下访”,李夏用脚步丈量民情。建立“民情雷达图”,推行“网格化+铁脚板”模式,让“有事情,找组织”成为群众新的口头禅。学习李夏“三顾茅庐”的韧劲,把群众当家人,把民事当家事,在田间地头写好“民生答卷”。创新“民情日记”制度,开展“换位体验日”活动,让党员干部在“角色互换”中增进群众感情。
担当作为要“敢为”更“善为”。面对改革深水区,既要涵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更要锤炼“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智慧。建立“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良性机制,让“让我来”的担当精神与“我能行”的过硬本领相得益彰。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开展“攻坚克难”专项行动,让党员干部在“啃硬骨头”中增长才干。
廉洁自律要“律己”更“律他”。从“清廉笔筒”到“家风课堂”,李夏树立了新时代家教家风典范。完善“八小时之外”监督机制,开展“廉洁家访”,让“严管就是厚爱”成为共识。像李夏那样,既做清正廉洁的“示范者”,更做政治生态的“护林员”,让“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底色。打造“廉洁文化长廊”,开展“家风故事会”,让清正廉洁成为党员干部的“传家宝”。
今天,李夏先进事迹犹如绩溪山间的云雾茶,初尝清苦,回味甘甜。让我们以践行为笔,以担当为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答卷。
【本课程获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现场教学比赛市校组一等奖,作者单位:宣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