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循迹“安徽之行” 读懂“兴皖密码”

作者 李 悦
2025-03-10  浏览量:157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先后来到桐城市六尺巷和合肥滨湖科学城考察,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党员干部应主动追寻总书记的“安徽足迹”,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为民服务等“安徽样板”中解锁“兴皖强省”的关键“密码”,牢记嘱托、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以奔赴崭新征程之姿许下发展、创新、为民的“时代之约”。

“六尺佳话”中读懂文化传承“密码”

文化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若能寻文化之“瑰宝”,解百姓之难题,不失为一段“佳话”。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六尺巷”的故事感人至深,更发人深省,不过六尺,何以为“宽”?党员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坚定自信,主动从“六尺佳话”中读懂文化传承的“密码”,将社会治理与文化传承创新性结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特征、群众心声的“枫桥经验”。“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句“宽慰”流传至今,其文化影响力“重达千斤”。新征程上,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深挖历史文化内涵,不断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等各类接地气、冒热气的群众文化活动,沸腾“非遗”传承的“时代基因”。引导群众争做文化推广、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引领本土特色IP“火热出圈”、精神文明建设“全面领跑”,感受“弦歌不绝”“百花齐放”的传承之美。

“三赴安徽”中读懂创新发展“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次赴安徽考察,每次都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回望来路,从“迎头赶上”到“跨越发展”,“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背后是科技进步的“久久为功”。欣逢盛世,乘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东风”,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牢记总书记“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殷殷寄语,打破思想藩篱,下沉工作一线,找寻盲点、痛点,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努力在“三农”“振兴”“治理”等方面谋新求变。要主动做好党建引领科技创新聚势赋能“融合文章”,搭建“聚才集智”平台引凤来,为“创造”“发展”“卓越”提供肥沃土壤,加快培养出更多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澎湃“兴皖强省”的无限动力。以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解锁“百业兴旺”的“共富密码”,感受“勇攀高峰”“破难攻坚”的创新之美。

“一心为民”中读懂谋事创业“密码”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将“民生”记挂心间,在六尺巷考察时更是强调:“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小了,社会就和谐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一枝一叶总关情”,幸福指数攀升的背后,是“俯首甘做孺子牛”的拳拳誓言,是“将坐标落在群众满意上”的不变初心。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作出的明确要求,笃行实干,推进振兴,如张英般慎行守纪、谦逊有礼,构建和谐融洽干群关系,获取谋事创业的“关键密码”,开创“安居乐业”的民生美景。不惧风雨,向上生长,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在基层奔跑的日子“添色”,努力成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多边形干部”,争当改革创新的领航者、兴皖铁军的排头兵,感受“诗情画意”“政通人和”的和谐之美。

上篇:编者按
下篇:人生能有几回搏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