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以 “链式”思维全面提升招商质效

作者 高江 顾丽叶
2025-03-10  浏览量:202

推动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产业,突破在招商,只有把好项目招引来、建设好、发展好,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积源源不断的新动能。面对日益激烈的招商竞争态势,以产业链为核心,通过招商引资引导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完整配套产业链条,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链式”招商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并列入各地重要发展战略。新形势下要提高“链式”招商质效,必须进一步创新招商思路、优化招商机制、拓展招商渠道,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聚焦“链式”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要紧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契机,统筹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优化布局抓招商。由招项目变为招产业,聚焦谋定的产业链,将招商重点放在建立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上,在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上发力。大力招引培育“链主”企业,系统招引产业链上的关联项目,不断补足和延伸产业链条,做大规模、做优配套,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形成倍增效应,提升企业、产业乃至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在保持战略定力、政策耐性上多下功夫。

创新方式抓招商。改变“重招不重落、重量不重质”的考核方式,综合到位投资、实际产值、税收贡献、企业成长性、产业适配度等指标进行考核,推动各地既善背靠大树乘凉积极招引链主、领军企业,又肯植绿育苗成林更加注重引进有前景、与本地产业契合度高的中小微企业。龙头、核心企业是产业招商的关键,引来一家,往往能引来一连串配套企业,打造出一条新的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培育独角兽企业,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谋划成长型项目,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优质项目,加快培育新动能,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新体系。

凝聚合力抓招商。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校引院“三管齐下”,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筑牢“链条”抓招商。全面整合产业资源,推动链上企业共享生产要素,构建以龙头核心企业牵头、上下游企业协作发力、中小企业强链补链的产业形态。巩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供应链畅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实现链上企业融通发展、共同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厚植沃土抓招商。大力推进“轻资产”招商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创业载体、特色产业园区等,通过为入驻企业配套建设标准厂房、职工宿舍等,减轻企业非生产性投入。缩短外来投资的项目建设周期,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构建“链式”体制,强化招商引资保障

针对招商扶持政策、投资协议、监管合同等,开展公平竞争审查自查。尽快清理、废除有悖于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全面梳理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指导各地用足用好新的政策“礼包”。

提高政策集成度。强化招商区域统筹、规范招商市场秩序,加大违法、虚假招商行为责任追究和惩戒力度,严防区域内通过“政策比价”互抢项目、自乱阵脚。推动区域着眼全局和长远,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明晰产业发展规划。从吸引单个企业转向形成产业生态链,针对性引导产业项目分类布局,形成区域招商协作“一盘棋”,打造区域产业发展生态圈,从根本上消除“内卷”行为,促进竞争回归良性、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链长负责制。聚焦重点产业链,按照一位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产业链图谱、一个工作方案模式,完善链长负责制,建立工作专班统筹抓、各园区办重点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全面梳理企业现状,分门别类制定盘活方案,对“假投资”导致土地、厂房长期闲置的低效或无效项目,要稳妥有序回收处置,为好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着力融入双循环。一视同仁对待本土外地、国资民企,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着力破除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待遇歧视,不为保护本土企业而设置隐形壁垒,不因迁就国资国企而损害民企利益,更好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强化“链式”服务,优化招商引资生态

招引一个项目,签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项目开工、落地、见效,才能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招商比的是全方位环境,拼的是全周期服务,最终落地依靠全要素保障。做好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关键在营商环境。

紧盯项目促落地。当前,有不少地方项目签约后未落地、开工后未投产,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跟踪服务。要紧盯签约项目不放松,在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见效等方面提供“跟踪式”“保姆式”服务,为项目落地全程保驾护航。

强化保障助发展。树立“永远不和企业说不”的意识,确保项目生成“准”、引进“好”、推进“快”、保障“优”。要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构建从项目招引、落地、开工到投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在用工上加强保障,除了大力引进人才外,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及校企合作平台,为主导产业培育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做好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在不断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的同时,深入挖掘相关产业的后市场潜力,扩大产业影响力。

系统重塑解难题。加强银企联动,用活各类基金,对接资本市场,全力解决“资金难”问题;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努力扩充增量、盘活存量,全力解决“供地紧”问题;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筑牢项目建设基础,全力解决“配套不足”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不断提升项目落地速度,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围绕企业融资、物流、用工、用能等发展难题及职工住房、医疗、通勤、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制定系统或个性化解决方案。

流程再造夯基础。加强规范输入和制度建设,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以“生态化”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守信践诺,对承诺的优惠资金梳理、甄别,逐步筹资兑现,尽力而为理清旧账。全面实施合规政策免申即享,稳定企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建立“讲诚信、重践诺、守信用”长效机制,做到办事“零障碍”、对待“零差别”、问题“零容忍”、交往“零梗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竞争回归良性、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州委党校)

上篇:以“新”引质 向“新”而行 激活发展“新引擎”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