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奋力开创安徽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 查文彪
2025-02-06  浏览量:178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主引擎。以我省为例,全省60%左右的常住人口、70%左右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80%左右的经济总量和90%以上的科技创新活动都集中在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

深刻领会和把握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丰富内涵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其理论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四是坚持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底线要求和文化根基;五是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思路方法。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建设与治理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发展,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城镇化改革的蓝图,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引领,努力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新时代安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城镇布局和形态持续优化。2013年至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7.9%提高到61.51%,城市建成区(含县城)面积增加了1000余平方公里,合肥都市圈、皖北城镇群、皖江城市带“一圈一群一带”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23年,安徽GDP达到4.71万亿元,是2013年的2.29倍,16个市在全国经济排名全部提升。二是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4平方米,较2013年末增加7.5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平方米。城镇居民户均住房1.24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4套。累计建成棚改安置房331.4万套,帮助近900万人“出棚进楼”。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13.9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城镇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530个,惠及593万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1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平方米,形成省域万里绿道网,城市越来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四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稳步提升。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1万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19.6平方米提高到24.8平方米,城市轨道交通建成总长度超过247.9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98.4%、燃气普及率99.7%、城市污水处理率97.7%,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当前我省城市发展既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在发展优势和机遇上: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我省是唯一被“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的省份,也是唯一具备国家区域发展“区”“极”“带”新格局中全部形态的省份。厚实的科创产业基础优势。我省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首个国家实验室,合肥是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建成、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有13个之多。安徽制造加速进阶升级,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在安徽生产。便捷的交通流通优势。全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2537公里、居全国第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04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江淮运河开通,长江、淮河实现省内联通。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深度布局,5G网络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在困难挑战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压力并存。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4.65个百分点,仅合肥等4个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产业动能和发展能级与长三角先发省份存在较大差距,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江苏11个、浙江7个,我省仅2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与城市转型发展压力并存。全省城市还有超过2万公里的燃气、供水、供热等管网待改造,尚有四成左右的雨水管网未达标。同时,城市建设发展主要依赖土地增值后的高投资、高周转、高回报开发模式难以为继,投融资模式亟待创新转型。治理“城市病”问题和防控城市安全风险压力并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弱项,城市内涝、燃气爆炸、房屋倒塌等事故多发易发。

奋力谱写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安徽新篇章

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部署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系统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安徽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

适应转型要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一是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完善合肥都市圈和各城市群内部协同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健全合肥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机制,加快都市圈市际毗邻地区合作和园区共建。支持有关市县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用好一体化发展政策,加快补齐功能品质短板。二是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坚持城市体检先行,从住房到小区、社区、街区、城区,查找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短板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在城市更新中推进城市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五大复兴”。三是创新城市运营模式。突出运营前置,以市场化机制优化城市资源和要素配置,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模式,用好“整市(整县)推进”融资、“传统村落保护贷”“城品活力贷”等模式,畅通多元渠道,充分调动央企国企、民企、平台公司、金融机构等社会主体参与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效能,让进城农民在城市真正扎下根、融进去。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加快中心镇建设,做精做优一批专业特色镇,推动差异化发展。

厚植绿色底蕴,建设高颜值生态的现代化城市。一是实施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行动。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落实城市绿化用地,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和改造提升。扎实推进“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建设,常态化开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二是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实施城市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推进市政污水管网修复改造,系统解决超使用年限、材质落后、淤积渗漏等问题。健全城市黑臭水体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三是大力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与住建部共同推进中国建造(安徽)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建造全流程、供应全链条、保障全要素、管理全周期、服务全方位的“五全”国家级综合性平台,加快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拓展建筑光伏应用场景,推进建筑光伏规模化应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四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以用促保,加强资源普查认定,把历史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名录,结合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强历史建筑、文化建筑、革命旧址、工业遗产等活态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下好绣花功夫,建设高效能治理的现代化城市。一是加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健全“一委一办一平台”工作体系,推进城市运行高效能、城市管理精细化和城市治理现代化。二是搭建数字赋能智治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三是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沉。实施城市管理进小区、物业服务进“家门”,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

突出宜居品质,建设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城市。一是着力释放需求。把各项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坚决落实到位,切实降低购房成本,大力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加力实施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二是着力改善供给。对商品房建设控增量、优存量、提质量,以需定购、以需定建,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力度推进配售型保障房建设,再帮助一大批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实现安居。大力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持续深化“皖美红色物业”建设,全面提升物业领域服务品质。三是着力推动转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着力优化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要素联动新机制,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全面实行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白名单”机制。

守住安全底线,建设高水平安全的现代化城市。一是加强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全面推广使用瓶装液化气监管平台,加快餐饮等场所“瓶改管”“气改电”,推进燃气安全“三件套”安装,深入推进燃气管道“带病运行”问题整治,建立健全燃气管道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城乡房屋安全管理。实施重点区域城乡房屋安全提升行动,深化开展城乡自建房安全排查整治,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治理。统筹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易涝点整治,构建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全力解决超强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问题。四是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作者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上篇:有组织、一体化推进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