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身入”“心入”“情入”

作者 王 慧
2025-01-17  浏览量:175

按照教学计划,我同24名同学一起,在泾县开展了为期6天的“五同”社会实践。这6天,我在泾县昌桥乡泉水村与农户同吃、同住,在田间地头学农事、干农活,与当地干部群众聊家常、话发展。这6天,我见到了乡村温暖的炊烟、清冷的溪流、绚烂的晚霞,感受了群众的朴实、干部的务实。这6天,对我来说既是农村生活的体验课,也是基层工作的实践课,更是乡村发展的拓展课。实践归来,满满都是收获和回忆。收获的不仅是调查研究和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更深化了“身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认识,厚植了“同心同向、共情共鸣”的情怀,强化了“为民办事、惠民利民”的责任担当。

躬身访民情,经常跑跑“第一线”

我通过走访3户脱贫户、3户低保户,切身体会了“民生多艰”和“政策利好”;通过调研泉水村“稻鸭共生”生态种植,发现产量和销路这两大瓶颈;通过调研龙桥村“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了解到了目前企业最大的诉求是希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旅融合项目做好配套;通过参与“我当一天村干部”活动,入户开展医保征缴、秸秆禁烧宣传活动,了解当地群众真实想法,真正掌握了村情村务第一手资料。“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常深入基层、奔赴一线,不仅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发现新的问题。先身入、再深入。党员干部应发扬“脱鞋下田、上门问诊”的作风,多到田间地头跑一跑、到项目一线看一看,积极协调解决矛盾困难,促进基层发展,群众收益。同时,通过换位思考、充分感受“民间疾苦”,反思工作统筹和服务指导上存在的问题,在遍访民情中问计问需、正形正风、思责思进。

俯身听民声,经常坐坐“矮板凳”

我通过与农户面对面聊家常,听他们讲“党的政策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生活越过越有盼头”;通过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听他们讲“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交谈,听他们讲“非遗传承与谋生求活的矛盾与无奈”,面对面听民声,第一次全方位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民生跟着民声走,群众的不同心声需要被认真倾听,群众的不同诉求需要被充分尊重。老百姓拉家常喜欢坐矮板凳,因为矮板凳腿短,说起话来面对面,显得很贴心。“坐风”连着“作风”,常接地气才能不断增长底气力气。党员干部要多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多在矮板凳上聊一聊,多听一些“乡音”、少讲一些“官话”,在“拉家常”时引导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在不知不觉、水到渠成中说出真心话,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拉近心距离。耐心倾听民声才能真正体察民意,真正体察民意才能及时满足民需。找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才能确保“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投身惠民生,经常想想“金点子”

我通过6天的观察、学习、体验、走访、调研、座谈,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也针对目前昌桥乡发展的问题和短板思考了一些对策。比如:延长生态水稻种植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就业;借发展全域旅游的政策东风,开发泉水生态观鳄、龙桥康养度假、田坊红色旅游、孤峰非遗体验等系列旅游IP,补足文旅短板;利用好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林业碳票交易等提升林场收益水平。“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党员干部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把工作部署、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既往经验结合起来,用新思路破解新难题,以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不断增加为民惠民的时效性和精准度,让“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上篇:马鞍山市委党校:坚持人才强校 推动办学质量提升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