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12月31第二十四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重要言论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精神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学术研讨会举行 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举行2024年度教职工荣誉退休仪式 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举办跨支部学员论坛 校(院)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以正确政绩观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蚌埠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正确政绩观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蚌埠

□ 作者 黄晓武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不仅事关一地一域发展,更事关“国之大者”、党之大计。蚌埠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围绕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的战略定位,坚持“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工作主线,砥砺前行、拼搏进取,推动蚌埠发展态势向上、指标向好、质量向优。总结近年来蚌埠发展历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遵循规律、改革创新、求真务实”,以正确政绩观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蚌埠。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经济规律,首要前提是把握发展大局,认清新的条件,适应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明确产业定位。蚌埠大力发展壮大硅基生物基等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新兴主导产业,聚力攻坚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商业航天等六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中国传感谷、中国玻璃谷、商业航天产业园和皖北低碳新材料产业园等“两谷两园”。截至目前,全市六大产业集群集聚规上工业企业493家,总产值超630亿元。深化体制改革,推动蚌埠经开区重回产业发展轨道。针对20多年来蚌埠经开区管理半个城市的不合理问题,2021年底,我们从打基础、利长远出发,在两个月时间内稳慎完成了经开区托管范围变更、机构人员移交等工作,激发经开区“二次创业”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培育招商引资沃土。组建市营商环境局,出台招商引资制造业项目全过程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和考评办法,每季度开展招商引资“三看三比”观摩活动,先后组建3个招商总队、11个市级招商分局、13个产业链招商专班,今年前三季度,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13个,协议总投资1357.4亿元。坚持创新引领,切实增强发展动能。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形成“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的合作模式。成立人才发展集团和市委人才工作局,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流动机制,全市人才总量达78.5万人。优化金融生态,加快壮大资本力量。市委每年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新引进4家市级金融机构、总数达23家;全市新增贷款规模每年以百亿元台阶递增。稳妥处置金融机构风险,完成360亿元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全市AA+信用等级企业增至6家,居全省第2位。近三年,全市共有5家企业成功上市,总数达10家,居全省第6位、皖北第1位。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聚力优化城乡融合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蚌埠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聚力优化城乡融合格局,积极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实施拥河发展战略,打造城市中心公园。明确“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的城市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南北融通、拥河发展“三步曲”。实施总长26公里、总投资53.48亿元的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目前已治理8公里,新增水面约700亩、城市绿地约3300亩,年净化污水约912.5万吨,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生态环境重大工程第一个向全国宣传推介。全市人民期盼十多年的延安路淮河大桥于2023年开工建设,司马庄路淮河大桥于今年开工建设。同步推进淮河南岸老城区更新改造,启动建设淮河北岸城市组团及核心片区,着力打造北岸新中心、城市会客厅、青春未来城。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甬蚌合作,成功获批设立蚌埠综保区。加快建设蚌宿淮高铁、合新高铁五河段、五蒙高速、泗蚌高速、宁洛高速蚌明段改扩建项目,沿淮铁路、亳蚌滁宁城际铁路、蚌埠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等项目纳入长三角区域合作领域国家级规划,蚌埠滕湖机场即将投入使用。持续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提升“两率”水平。引导各县区积极构建“聚焦1个主导产业、提升1个传统产业、布局1个未来产业”的“1+1+1”产业体系,按照“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三农”高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扎实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提前3年完成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投资超百亿元的怀洪新河灌区治理工程治理面积343万亩,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172万亩,年增产粮食10亿斤。

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进展。”蚌埠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民生服务,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决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发展温度。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和上海一院蚌埠医院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运营,2023年成为全省除合肥市外,唯一医保资金净流入的城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激发消费活力。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成立市文旅投资集团和文化旅游数字创意产业协会,组建皖北文化和旅游发展联盟,与宁波、绍兴等地签订游客互送协议,加快建设双墩、禹会村遗址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超4300万人次,国内旅游花费322.74亿元,分别增长5.9%、1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蚌埠。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龙子湖国家级幸福河湖通过验收,五河县沱湖、固镇县汉兴河、怀洪新河获评省级幸福河湖,固镇县三八河成功创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建成运行智慧“双碳”服务大数据中心—光伏建筑监测智慧平台,目前已接入214家重点光伏建筑电站,年减排二氧化碳59.87万吨。成功发行2张林业碳票。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生物技术发展,形成“农作物秸秆—肉牛养殖—畜禽粪便—液化生物天然气、液态二氧化碳及有机肥等高附加值产品”“聚乳酸材料—纺织服装、家装、汽车内饰、新型建筑材料”等多条生物制造产业链。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蚌埠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让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探索实施“党建引领、一组一会、五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政治”强引领、把方向,以“法治”强保障、促规范,以“德治”强教化、树新风,以“自治”强基础、聚民心,以“智治”强支撑、提效能。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让基层环境和谐稳定。高标准建成运行75个乡镇(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超市),先后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探索数智管理路径,让城市服务便捷利民。推进“数字蚌埠”建设,启用全省首个市级全功能“城市智慧大脑”。构建市级总揽、上下联动的“1+10+2”群众诉求即收即办平台体系,推动群众诉求“一网汇集”“一网通办”“一键即通”“一呼即应”。加强新兴领域治理,让社会力量整合凝聚。深化中小学校“四联四做”行动,打造公立医院“四心工程”党建品牌,深化“两企三新”党建工作,党工共建案例入选全国“十佳”创新案例,全省唯一。

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才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以显著的治水成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针对淮河“两头翘、中间凹”的特征,以及蚌埠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问题,依托“靓淮河”工程,实施滩涂生态保育、拓宽河道、疏浚航道、沿河景观打造、滨河交通改造等工程,初步实现了“城市因水而美、市民因水而乐、产业因水而兴”的综合治理效果。以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从作风看素养、为发展配干部、用墩苗助成长”的导向,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出台推进干部“有为有位、无为让位”能上能下举措,常态化推进干部“三跨”交流任职、举办“蚌埠振兴大讲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持续涵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政治生态。(作者系蚌埠市委书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