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10月31第二十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深刻理解把握“三个区分开来” 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着力构建安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构建安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 作者 陈定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审议通过的《决定》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为安徽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路径与方向。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县城是以城带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只有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拓宽农民创业就业兼业渠道。安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以提升集群规模能级、创新能力、群链协同、品牌影响为目标导向,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以“五个一”推进机制为工作抓手,坚持“兵团式、阵地战”的打法,走好“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成长路径,大力引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产业链龙头企业,努力把集群培育成为各类重大产业基地的后备军和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30年,力争每个县(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营业收入百亿级以上集群,千亿级集群达到3个,集群营业收入力争总规模突破2万亿元,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总数100个左右,为安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一是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优化城镇体系,按照《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要求,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合肥都市圈、推进皖北城镇群建设、推进皖江城市带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强化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促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促进以长三角一体化为重点的城镇开放发展。推进全省城乡规划改革,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通过城市特色塑造、宜居县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多角度、全方位打造城乡特色风貌,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凸显徽风皖韵的地域特色。二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大力推行电子居住证,实行省内户口一站式无证迁移,严格落实户口迁移长三角区域“跨省通办”“全国通办”政策,提高落户便利性;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推动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费。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和公共文化等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意见,计划到2027年,建成1000个左右精品示范村、1000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规划引领,立足特色。安徽“千万工程”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彰显“徽风皖韵”,即皖南地区彰显山水徽韵,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江淮地区彰显错落有致,沿江地区彰显山水风韵,皖西地区彰显生态山村。精品示范村要立足特色,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进行整体性谋划、特色化设计,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让乡村的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同时,处理好重点投入与普遍受益、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省级中心村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环境的“高颜值”提升农民的“幸福值”。二是坚持内外兼修、塑形与铸魂并重。注重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与人的素质提高的良性互动。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建设平安乡村。要深入挖掘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如邻里和谐礼让的桐城“六尺巷”、处事自律谦和的黟县“作退一步想”等,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者系乡村振兴教研部主任、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