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2年10月31第二十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重要言论 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组织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校(院)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校(院)引发热烈反响 补短锻长 努力实现“两为”目标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短锻长 努力实现“两为”目标

□ 作者 吴劲松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谋划部署,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省科技厅党组第一时间开展学习研讨,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解放思想,下好创新‘先手棋’”专题会,开展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共同谋划安徽科技创新发展,努力实现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的目标。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把握二十大报告的新理念新部署新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十大报告为国家科技创新工作锚定了战略定位、明确了发展目标、部署了重点任务,为我省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我们深刻体会到,经过这些年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安徽已进入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关键阶段,只有把创新放在核心地位来谋划推动科技工作,才能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赢得发展先机。要抓好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必须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高度来落实科技强省的部署,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份首要任务的高度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原始创新作为重要策源、把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把产业创新作为战略重点、把制度创新作为重要保障,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必须持续补短锻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大创新”为主要抓手,推进安徽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十年前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

以原始创新为重要策源,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催生重大原创成果。举全省之力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成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216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34家,催生出一批“从0到1”原创成果。11项重大原创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铁基高温超导体、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等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

以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成功研制国内首颗DRAM芯片推向市场,国产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几何内核等创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陶铝航空板材性能国际领先,成为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新型航空材料;全色激光投影、仿鹅绒结构高保暖材料等成果闪耀北京冬奥会。全球最紧凑“中国造”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诞生,为肿瘤患者优惠精准治疗带来福音;托珠单抗诊疗方案、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等安徽“药方”助力全国抗疫,重组蛋白疫苗为全球1亿多人筑起健康防护墙。

以产业创新为战略重点,推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11368家,居全国第8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提高到45.7%,集成电路等4领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3位。科技创新势能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以制度创新为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先行先试,到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安徽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创新创业生态加速改善。先行先试完成首轮全创改试验,“专利权融资”“区域科创板”等13项“安徽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首创的“创新创业团队回购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所持股权的机制”被国务院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扎实推进国家新一轮全创改,成功揭榜“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11项改革,数量居全国第一。

这些年,安徽科技创新持续锻造长板和优势,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有力巩固安徽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科技创新的指示要求,面对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竞争的激烈态势,面对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区域竞争的你追我赶,我省科技创新还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强三弱”:中央科研力量强、地方科研力量弱,基础研究强、应用研究弱,高校院所强、企业主体弱,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企业主体弱、创新能力弱,但我省高端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等资源投向高校院所多、投向产业企业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国家布局建设的战略科技力量实力强的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是有些地方科技创新的理念上理解偏离、行动上政策失衡、管理上统筹不够等主观因素,导致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发挥不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不强、贡献不足,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上热下冷”情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但有些地方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前瞻布局意识不强,资源投放力度不大。

“锻长补短、深化改革”为发展重点,奋力谱写安徽科技创新发展新篇章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奋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着力贯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锻长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发挥我省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和前沿领域基础研究的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聚焦战略必争领域,依托我省具有先发优势的基础,打造下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与认知对抗、先进集成电路三大战略优势领域,培育我省未来技术高峰和产业高地。聚焦基础研究前沿优势,强化数学与应用研究、催化科学与精准化学等6大基础研究优势领域和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6大应用基础研究优势领域研发布局,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促进前沿成果“沿途下蛋”;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加强“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难题研究,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补短板,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树牢科技活动就是经济活动的理念,切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把企业确立为科技工作的主要对象,把企业确立为科技部门的主要队伍,把企业确立为科技攻关的主要力量,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到2025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比2021年实现“双倍增”。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到2025年,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两清零”。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引领行动,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显著产业创新辐射带动能力、掌握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的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创建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新兴产业等领域主动布局产业研究院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构建全省“一盘棋”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大科技”新格局。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创新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方式,鼓励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打造科技创新基金丛林。实施企业科技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奋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滚动编制“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卡脖子”等攻关清单,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项目经理人制、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科研新范式,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科产平台、“科大硅谷”试验田等,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布局发展量子、大健康、空天信息、未来能源等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构建全域创新格局,打造一批名副其实的高新产业高地,推动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单列考核,编制发布市县科技创新指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样板市、县(市、区)、园区、高校院所、企业等。深化开放协同创新,积极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作者系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