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4月30第八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打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点 黄山市委党校:讲好中国故事 展示文化魅力 舒城县委党校:全面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五个优化”加强党校系统师资培养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点

□ 作者 张超

从教近30年,但是对于党校(行政学院)“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使命而言,我仍是一名新兵。如何站稳讲台,如何做好咨政,是作为党校教研人员的必答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纵观成长历程,朝兢夕悌,精进不休,是我克服“本领恐慌”的不二法门。在锚定目标的基础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聚众人智是我一直坚持修炼自身的路径。

锚定目标。作为学习背景包含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教师,如何找准研究落脚点,从而支撑课程理论体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摆在我,一个从学历教育转向干部培训教师面前的方向性工作。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快速流动的社会、老龄化的社会,日益原子化的社会、陌生的社会,如何保持社会稳定和活力成为一个显性话题。人是社会的主体。思考流动的、老龄的、留守的、落单的人如何安居,身份如何认同;社会如何接纳,环境如何包容;政府如何施策,制度如何支撑这些问题,就为科研、教学和咨政打开了足够的探索空间,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的手段,就为探索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视角。尽量寻找自己原有的学科背景与组织需求、社会变迁与国家发展的需要之间的交集,在此基础之上以问题为导向锚定自身的目标是我在转型发展中的经验。

读万卷书。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基础。广泛阅读经典文献,与先贤隔空对话是最为有效地集采前人智慧的途径。及时跟进学科前沿的研究,是了解当下学者对于现实问题思考的直接渠道。时刻深研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文件和省委部署,是洞察当前形势以及在此形势下国家意志和决策的最直接的窗口。每月一本书,每天一篇文章,每天清晨20分钟的时事跟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科图谱、培养出敏锐的专业嗅觉。能用整块时间正襟危坐专注阅读固然最好,但是利用好碎片时间见缝插针的阅读可能更具操作性。在阅读的过程中,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业知识是前提,但是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对于用更广的视角、更开阔的视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更具价值。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纠结时间完整与否、知识“有用”与否,多读多学是我一直以来的阅读习惯。

行万里路。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教研咨接地气、能管用的前提。作为一个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缺乏基层实践经验是我的短板。如何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课堂有热闹但不解渴,咨政有理论但不管用是当好党校老师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因此,抓住一切机会开展调研才能消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缝隙。聚焦一个课题开展系统社会调研;紧盯一个新课开发选题开展集中调研;利用为政府部门做评估、开座谈会以及在校的学员开展调研;利用社区活动和乘坐交通工具等开展调研。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研,带着书本中发现的问题、带着教学中学员提出的问题,带着自己思考却无解的问题,大量开展调研。调研不必贪多,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调研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放得下身段,城中村、棚户区、田间地头进得去。扑得下身子,与市民、农民打成一片。每年最少两个月的集中或分散调研,时时都是调研时刻、处处都是调研场所是我在平衡工作、家庭与调研之间时间矛盾的经验。

交四方友。三人行必有我师,避免文人相轻才能在更大格局中提升自我。交友不必局限“高端”。不管是专家也好还是普通居民也好,人人都是自己领域中的大师,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坐在田埂上花两个小时和农民聊天气、聊庄稼、聊子女、聊邻居、聊打工经历、聊未来打算,看似“无用”的聊天,他们教会我的就是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个体的生计安排,是在国家政策宏观叙事背景下的14.2亿中国人的人生谋划缩影。交友不必局限专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都能为自己提供知识滋养。不管是参加培训还是开展基层调研,保持好奇心,积极发问,不必耻于展现自己在知识空白领域的“无知”,不强不知以为知、谦虚好学同样也能为我们赢得尊重。

聚众人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一项课题的完成,一门课程的完善,一篇咨政的成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单打独斗能完成的。因此,只要敢于尝试,吸取教训后就能在不断地失败中成长。在申报我的第一个国社课题时,连续失败三次后,我才获得成功。只要敢于“献丑”,吸收经验后就能在批评和否定中成长。进入党校后,非常有幸,我有三门课程参加了校(院)集体磨课。每一次备选精品课,每一次打磨好课程,看似“七嘴八舌”的诤言都能促使我反思自己“看似完美”的理论框架、叙事逻辑、案例选择和遣词造句,从而逐渐摸索出培训教学的规律,逐渐提升上好一门培训课必须具备的能力。个体的力量是微薄的,只有敢于对自己亮剑,才能聚专家、同事、学员之智,提升和成就自己。【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