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4月30第八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重要言论 重温殷切嘱托 凝聚奋进力量 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校(院)召开 2023 年度省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办学质量评估委员会会议 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开展主体班课程“送教下基层” 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 作者 陈 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赋予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这其中的“一区”,就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建设展现美丽图景,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拥有广阔的前景和机遇,但也面临严峻的压力挑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瞄准既定目标积极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深刻领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

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就需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绿色发展不仅是目的,也是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很大程度就体现在绿色发展上,要走好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就需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通过新技术和新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新质生产力“含绿量”的持续提升,带动经济发展“含金量”的不断增长。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作为 14 亿多人口的大国,资源能源约束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是基本国情,要整体迈入现代化,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是行不通的,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聚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领域

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布局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优化产业、能源、水利、交通运输等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探索建立与区域发展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机制,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坚持做大增量、优化存量,扩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强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汽车“首位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严格能效和环境准入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开发园区用能绿色低碳转型,规划建设一批零碳产业园区。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样板。

推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坚持先立后破,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加快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变。实施风电光电装机倍增行动,开展园区适宜建筑屋顶光伏全覆盖行动,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积极争取清洁电力入皖,推进陕电入皖直流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并向我省送电,谋划实施外电入皖第三通道、力争“十五五”期间建成投运。推动大电网与分布式智能电网等多种新型电网形态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布局智能微电网和虚拟电厂,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推进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公转铁”“公转水”,加快货运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铁路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发挥江淮运河航运价值,提高江淮运河与长江、淮河干流的衔接效率,提升通江达海能力。推动物流降本增效,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高水平运营冷链物流“冰巢”平台。加强充换电服务体系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低碳(近零碳)车站、机场、码头,推广应用电力、氢燃料动力等新能源乘用车、重型货运车辆和船舶。

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动新建建筑逐步执行 75%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支持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推动既有建筑节能运行和改造。推进先进光伏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打造一批具有不同场景示范效应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抓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

推进全面节约。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统筹推进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等重点领域资源节约工作。深入推进“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综合运用退坡奖补、阶梯电价、差异化用能等政策举措,引导企业对标能效标杆或国际先进水平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强化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培育发展再制造产业。

促进消费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鼓励生产和销售企业采取以旧换新、积分奖励、消费补贴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节能家电、环保家具、绿色建材等产品。拓展绿色消费场景,推动电商平台扩大绿色产品销售,提升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绿色采购力度。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科学稳妥推广“以竹代塑”和生物基新材料,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环境研究院、中国科大碳中和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优势,加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科技攻关力度,在可控核聚变、新型电力系统、先进光伏电池、新型绿氢、新型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上加快取得突破。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围绕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等方向,布局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加强绿色低碳场景推广应用。强化绿色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

加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实施保障

完善支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碳达峰碳中和等绿色低碳领域支持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税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设省重点绿色项目融资储备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转型金融工具,为绿色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优化绿色转型投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领域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完善用电、用水、公共交通、生活垃圾处理等绿色收费价格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开展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健全碳排放双控配套制度,夯实碳排放核算和统计数据基础。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国家和省级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长丰县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建设,探索绿色发展新机制、新业态、新模式。支持黄山等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探索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生态产权交易等价值实现新路径。

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有系统谋划部署,也要有强有力的推进落实机制。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我省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意见,压紧压实各地各部门主体责任,清单化、闭环式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作者系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