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4年1月30第二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笔墨里的年味 雪之美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墨里的年味

□ 作者 白卫民


春联,是春节的名片,是春天的请柬,是一切美好的开始。写春联、贴春联,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成为中国人过年必备的一件事,也成为我童年最为快乐的事情之一。然而,写春联现在却有点淡出人们视野,渐渐变成了一种回忆。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上小学,印象中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到大年三十,邻居允毅叔家就门庭若市,人们拿着红纸、排着长队等候允毅叔书写春联,那几天,他家的院子摆满了写好的春联。我还记得,每当允毅叔写完一副,人们或用砖块或用瓦片把写好的对联铺展压平,一怕墨流,二怕风刮,院子红红一大片,场面甚为壮观。等墨汁晾干,大家满怀喜悦把春联小心卷好,高高兴兴拿回家,搬梯子、刷浆糊、递对联,不一会儿春联就张贴在门楣和门框上,院落顿时显现出一派喜庆的样子。

允毅叔是我们村考出的大学生,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学习书法,尤以行楷为擅长,写出来的字工整、规矩、有力,其书法水平在我们村也堪称一流。允毅叔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每年春节,他都从省城早早赶回来,一来陪父母过年,二来专程给乡亲们义务书写春联。我还记得,一大早,村庄冒炊烟的时候,乡亲们就夹着红纸陆续来到允毅叔家。允毅叔在家门口支起桌子,摆上笔墨,开始叠纸、裁纸、挥毫书写。院子里热闹无比,允毅叔刚写完一家的春联,第二家赶紧递上红纸,有时候冬天太冷,他的手都要冻僵了,但他只是搓搓手,放在嘴上哈一口热气继续写。写到中午,允毅叔也不停,吃几个刚出锅的包子又开始写了,就这样一直写到晚上九、十点左右,登门的人全部离开他才收工,第二天有人登门就继续写。每年到了年三十晚上,等到华灯初放,邻居家春联早已贴好,红灯笼也已经点亮,甚至有人已经放鞭炮了,允毅叔家才借着灯光最后一家张贴春联。

春联内容也很重要,赋予了各种吉祥如意和奋力向上的寓意,贴在门楣或者墙壁上,既传达了全家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请允毅叔写春联的乡亲们,有的人自拟内容,有的人则请允毅叔题写,允毅叔就依据对方家里情况编写相应的内容。除了大门、二门、厨房等门需要书写相应的大对联,其他不同地方还要张贴四个字不等的小标语。如在院子一般张贴“出门见喜”“春光满院”“春回人间”“抬头见喜”等;家里有老人的则在炕上、床头贴上“身卧福地”“福如东海”“身体安康”“幸福健康”之类;在青年夫妻房间则贴上“黎明即起”“勤俭持家”之类;在衣物柜子上则书写“黄金满柜”“满柜衣物”等;面缸、米缸也贴上“面白如雪”“米粮满仓”等……现在想起来,写春联的场景是脑海中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后来,每到过年前,很多书画爱好者走上街头,支起摊位、挥毫泼墨,一个个饱蘸笔力、满含祝愿的“福”字和一副副春联不断展现在大家眼前,引来阵阵掌声和夸赞声,为年集增添不少年味。再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集上开始出现大量印刷精美的春联,似乎更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手写春联也渐渐失去了人气和市场。

几十年过去了,印刷体的春联方便快捷,却总感觉缺乏了一些人情味,始终代替不了手写春联包含的浓郁乡情和浓厚年味。手写春联,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一种祝福,更是一种书法艺术、诗词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家庭和亲情的一次美好寓意。今天,人们慢慢认识到手写春联的珍贵,一些书法、诗词文化爱好者,从书写春联的记忆出发,通过征集春联作品、举办春联比赛、书法家走进乡村赠送春联等活动,再次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愿手写春联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让人们能在笔墨里的年味中,感受手写春联带来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