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7—2021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技工大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8月29日,省政府出台《支持技工强省建设若干政策》,就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制定了10条政策举措。这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我省实际作出的重要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技能安徽行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文件。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技工强省建设,为我省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深刻认识建设技工强省的重要意义
建设技工强省是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素,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撑相关产业实现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计划,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一支与我省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技工大军作为重要支撑。但目前我省技能劳动者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仅为7.5%,而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比例达到50%、40%以上。我省每万名劳动年龄人口中高技能人才464人,比江苏、浙江分别少345人、291人。
建设技工强省是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需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不仅关系到居民增收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我省的人口发展趋势来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2021年前后达到顶峰,未来呈现持续下滑趋势,其中16—35岁的青年劳动力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省“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减弱,企业普遍存在“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疫情、贸易保护等深刻影响了产业发展趋势,工业机器人、3D打印、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制造技术加快应用,低端的“普工”岗位将逐步减少,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适应新产业、掌握新技能的技工。在就业形势和就业结构深刻变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必须优化就业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匹配更多稳定高薪的技能岗位,这是解决高质量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
建设技工强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工人阶级,时刻牵挂广大产业工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等等。这些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培养技术工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今年10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因此,实施技工强省建设也是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在安徽落地见效的具体行动。
全面推进技工强省建设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将紧紧围绕培养技工的核心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技工强省的政策部署,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总量跨越、结构优化,为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
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和资金保障体系。制定技工强省若干政策实施细则、贯彻举措和单项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上下贯通、衔接配套、健全完备的新一轮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系。精细化测算年度任务,统筹使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人才专项资金、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等,保障各项政策落实落地。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形成工作合力、凝聚社会共识,共同推进技工强省建设。
积极推进职业培训精准化市场化。在培训对象上,重点支持十大新兴产业职工培训和就业重点群体培训,突出新职业、新业态和数字技能培训。在补贴机制上,发挥培训市场价格调节作用,采取“培训机构自主定价”+“政府定额补贴”的机制,引导开展市场化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依托安徽职业培训在线学习平台,推行“互联网+”职业培训,构建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培训新模式。在培训资源上,通过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方式激励民办培训机构投入,通过突破收费制度、绩效工资政策,盘活公办院校的培训资源。
大力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导技工院校积极利用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购置补助贷款贴息等各种投融资政策,加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审批服务,通过收费自主定价、购买服务、税收用地优惠等一系列举措,支持企业办、民办技工院校健康发展。持续抓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提升技工院校内涵,打造一批高水平技师学院、优质技工学校和高水平专业,争取到2025年全省技工院校总量增至100所、在校生30万人。探索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构建“技能+学历”融合培养模式。
切实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技术工人“双元制”培养。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建立健全以国家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坚持面向企业一线评选表彰优秀技术工人,培养一批企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对技能人才建立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岗位绩效工资制,提升技能人才经济待遇。
深入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健全宏观管理、标准构建、质量监管、服务保障等评价工作体系,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规模和数量,部署实施职业技能评价提质扩面行动,让更多产业工人“持证”。全面推行新时代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新八级工制),稳步拓展企业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延伸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空间。夯实评价服务基础,优化评价机构备案程序,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评价方式,指导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评价题库,加强评价队伍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健全评价机构星级评估机制。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落实《安徽省职业技能竞赛实施办法》,形成科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将各级、各类竞赛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赞助办赛。全面对标世赛、国赛项目,结合我省产业实际,全方位、多层次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职业技能大赛品牌。优化赛事服务,完善《安徽省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指引》,做好竞赛专家队伍建设、技术保障、选手奖励等具体工作,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促进作用。积极推动竞赛成果转化,把先进的竞赛标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人才培养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学标准中。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推动我省由技工大省向技工强省转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