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3年6月30第十二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重要言论 奋力推动新时代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校(院)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作者 汪兴福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意见》指出:“认真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侧重地进行研读,突出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解掌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中,“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个关键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管根本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两者之间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可以基于历史、理论、实践与时代等做多个维度的分析。这里仅就历史逻辑,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下简称《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精神,做一比较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决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讲话》强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讲话》强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决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讲话》强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可见,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是同一“历史”事实的不同侧面。就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侧重于这一“历史”事实的政治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侧重于这一“历史”事实的学术表达。或者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术表达。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逻辑”则被视为对历史的理论把握。“历史”与“逻辑”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问题。百年恢弘的复兴之路证明,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其他任何选择余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不存在其他任何替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获得幸福、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无其他任何选项。这是历史的必然。在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主动选择的结果,凸显了历史的自觉与清醒。既是历史的逻辑,也是逻辑的历史,是历史选择与选择历史的高度统一。(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