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2年12月15第二十三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参政党的历史使命 党史研究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作者 汪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步伐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关注、着力解决的重大任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保障广大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经过脱贫攻坚战,广大农村群众摆脱绝对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要顺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就业环境,努力将农村打造成为亿万群众过上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展现乡村新风貌、焕发文明新气象的需要。广大农村不仅要塑形,还要铸魂;广大农民不仅要“富口袋”,还“富脑袋”。这就要求全党上下立足现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加强农村“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突出重点,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行业,才能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要做大做强种养业,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成果不仅要巩固,还要有进一步发展。围绕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红线,要强化返贫监测帮扶,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把脱贫村、脱贫群众返贫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大规模乃至整村整乡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要健全完善保障制度,强化救助资源整合,根据不同对象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救助,筑牢兜底保障网,切实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

积极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围绕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安全供水、污水处理、高标农田、农房质量改造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既关系群众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加快填平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强化各级党委的政治责任,围绕保障社会稳定和改善农村民生,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统筹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牵引力,发挥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增强乡村治理成效中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路,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建好用好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增加更多具有农耕农趣农味、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和精神产品。要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约束机制,引导群众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破陈规陋习、扬时代新风,不搞天价彩礼、革除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等。(作者系第86期市厅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