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4月30第八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重要言论 中部地区省级党校暨全省党校系统深入推进基本培训、提升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能力专题会召开 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举办“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师资集体备课会 涵养为民初心 砥砺奋斗力量 准确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和《序言》主要原理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准确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和《序言》主要原理

□ 作者 张开 李儒宣达 张自成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和《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重要文献,对于初学者快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义,实属必读篇目。同时,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导言》和《序言》的关系

《导言》和《序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序言》中,马克思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导言》撰写于1857年,隶属《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开头部分。《导言》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进行系统阐释。《序言》是1859年正式出版物《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的《序言》。《序言》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论述,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分析框架为基点,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逻辑架构。

《导言》主要原理

马克思各个年代《经济学手稿》,在批判中建构理论,我们研读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他“反对的”和“赞同的”观点,手稿中《导言》亦然,包括四节,最后一节为“残篇”,可将《导言》概括为“三节三论”:生产的社会历史性质论、生产四环节有机总体论、政治经济学方法四维论。

生产的社会历史性质论。首先,马克思强调生产的社会性,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笔下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是18世纪缺乏想象力的虚构,人的生产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进行。他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其次,马克思揭露了将资本主义生产伪装为“永恒自然规律”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意识的目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历史暂时性,他指出,“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进一步地,马克思对所谓“生产一般”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解资本主义生产,不能像资产阶级经济学那样抽象过度,不能抽掉历史性、社会性来理解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对象进行理解的基本观点。

生产四环节有机总体论。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生产四环节进行“粗野的割裂”。实际上,生产四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总体。例如,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互为前提,生产是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而劳动者个人消费则是“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和分配的关系,生产和交换的关系,同样道理。马克思强调:“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概括来讲,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四环节割裂论”,马克思突出强调生产有机总体内部各环节相互作用;同时,不能把生产的决定作用,降低成生产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或“骨瘦如柴的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方法四维论。其一,叙述过程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普遍运用归纳法,即从现实问题出发,得到抽象的一般概念规定。与之不同,马克思强调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的重要性。马克思各个年代《经济学手稿》主要采用归纳法,系统性著作《资本论》主要使用演绎法。其二,马克思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异同。马克思辩证法受黑格尔极大影响,但这并不排除他们之间有差别,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其三,历史和逻辑相统一。马克思指出:“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或篇章制定,不仅要考虑各经济范畴先后出现的历史顺序,更重要的是这些经济范畴在资产阶级社会内的结构中具有怎样的性质和地位,它们之间逻辑关系显然是由该社会内部生产结构所决定。其四,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马克思以“劳动一般”为例,指出:“劳动这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资产阶级社会是截至目前最发达的和最具有多样性的历史的社会生产组织形态,“劳动一般”在这个社会条件下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意义,不仅在逻辑范畴上,而且在现实经济中都成为了真实的东西。因此,抽象是以具体现实充分发展为基础的抽象。

《序言》主要原理

《序言》包括七个自然段,可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讲述自己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与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的计划,以“六册计划”享誉马克思之后的理论界。第二部分,马克思提及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与经过。最初,马克思研习法律,而当以《莱茵报》编辑身份遇到“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最终决定“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第三部分,马克思阐明了“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这一“总的结果”实则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论述,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分析框架为基点,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逻辑架构,延续到《资本论》中。我们将其概括为“三个原理”,分别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以及“社会形态演进原理”,后两个原理都建立在第一个原理基础之上。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人类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机整体,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本架构,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对这个时代的判断,“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新旧生产关系更替并非一蹴而就,“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不会”。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指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其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原因在于,“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马克思在这里绝不是主张“生产力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单线式决定和被决定逻辑,而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社会形态演进原理”,指的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遵循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历史规律。马克思认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同时,他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这表明,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固有矛盾终将会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

余论

《导言》和《序言》诸多内容,我们今天可以着重把握三点: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正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分析框架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并将这种分析框架贯穿《资本论》始终,基于劳动二重性这个政治经济学“枢纽”,阐明了资本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促进生产力进步最终获取剩余价值,以及“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生产力)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生产关系)之间的“资本二重性矛盾”。由此可见,《资本论》实际上就是一部“资本二重性论”。二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不能丢掉生产力,我们要以“生产力-生产关系论”代替传统“生产关系论”。当前民营企业、非公经济、非公资本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们若只看到非公资本生产力属性,就会导致政商关系既不亲、也不清;我们若只看到非公资本生产关系属性,则会诱发“资本外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因此,从资本二重性、整体性出发科学理解资本特性是非常必要的,而明确“生产力-生产关系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将为实践中科学把握民营企业提供重要理论前提。三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各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积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人口观、大扶贫、大卫生、大健康、大宣传、大安全、大历史观,科学把握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科学把握质与量之间辩证关系;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也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没有离开质的量,也没有离开量的质。基于此,我们要更高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力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张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李儒宣达、张自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