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2年11月15第二十一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三种维度体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深入理解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让青春在新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 做有理想敢担当 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种维度体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 作者 刘兴维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分析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中国进程,有助于我们从实践、理论和认识三个维度深化理解和把握。

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感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取得重大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事实胜于雄辩,新时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攻克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三次伟大飞跃中体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理论的先进,是最彻底的先进;思想的主动,是最大的主动。回望百年奋斗征程,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更加根深叶茂,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书写了世界史上的发展奇迹。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亦没有辜负社会主义,充分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中国进程中领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数百年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严峻考验面前,我们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宽中国道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极大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更加充分地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为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系第 7期省直机关处级公务员示范培训班学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