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3月15第五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编者按 构建三大体系 建设江淮粮仓 生态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助力安徽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徽文化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三大体系 建设江淮粮仓

□ 作者 陈定洋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头等大事”,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4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对安徽农业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这是总书记对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的殷切期盼。安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多种粮、种好粮”的嘱托,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勇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安徽力量。

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升安徽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做优一产,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一是优化区域布局,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5299万亩)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972万亩)建设,做到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建立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常态化监管机制,明确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二是优化品种结构,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引领的要求,以建设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为抓手,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破解种粮效益低问题。做强二产,培育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一是围绕粮食产业布局,培育一批要素集聚、产能集中、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综合性粮食产业园区,引导粮食产业集聚,培育粮食产业集群。二是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挥区域粮食生产和特色优势,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主导产业。如皖北地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糯稻精深加工、大豆制品等产业;江淮地区重点发展主食制品、功能性食品和粮油机械等产业;沿江和江南地区重点发展中高端大米制品、方便休闲旅游食品、杂粮和高端油脂等产业。做活三产,打造皖美品牌和提升品牌价值。一是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优质粮油品牌体系,以“皖美粮油”打造安徽粮油整体形象,以“凤阳贡米、淮北麻鸡”等突出地域特色,以“龙腾徽粒香、女山湖大闸蟹、王仁和米线”等突出企业特点,形成“1个省级公共品牌+N个市县区域品牌+N个企业品牌”品牌矩阵,提升安徽粮油品牌的美誉度。二是提升“皖美粮油”品牌价值,加大在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等安徽粮油销区的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安徽粮油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占有率。

构建现代粮食生产体系

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实现安徽粮食生产的稳面积、提单产、减损耗、促品质。建良田稳面积。安徽要牢牢守住8115万亩耕地保护红线,保持永久基本农田7143.56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耕地保护要突出“三个一”:“一张网”监管,建立省、市统筹督导,县、乡、村、组抓落实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体系;“一盘棋”统筹,强化各级各部门耕地保护责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一体化”推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和“小田变大田”,巩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成果。育良种提单产。聚焦种业强省目标,建设合肥“种业之都”,形成以省级中心库为核心、地方保种单位为补充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推进作物良种“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建立以丰乐种业为代表的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主体和商业化育种体系,形成育繁推一体化。抓好濉溪县为代表的国家级制种大县和种业基地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强良机减损耗。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与现代农业工艺深度融合。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收割、烘干、存储等农机装备提档升级,抓好粮食生产大中型智能机械、小型轻便机械的研发推广,确保粮食全程减损增收。施良法促品质。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为目标,加快测土配方、水肥一体、生物防治、精准施药、科学防疫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推动“数智农业”发展,集成推广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做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工作。

构建现代粮食经营体系

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安徽粮食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让种粮主体多得利、增效益。夯实基础。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主体。抓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嘱托。健全体系。规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聚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开展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推动融合。培育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农业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大惠农强农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主体的“好收成”最终形成“好收入”。(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S-KZ2021D20)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