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校报

2025年2月28第三、四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4—0834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以“新”引质 向“新”而行 激活发展“新引擎” 以 “链式”思维全面提升招商质效

按日期检索

8 2022
8
8

电子报刊系统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作者 裴晓鹏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命题的依据,提出了命题的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把握改革的任务。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三重逻辑

理论应然: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思想的创新发展。众所周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进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两者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概括为新质生产力。按照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否则,新质生产力可能因为生产关系的制约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可能被束之高阁,一些新产业可能得不到孕育和发展。因此,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创新发展。

历史实然:党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力实践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穷二白”,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通过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推动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由此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新时代,我国根据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围绕更高的目标继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说,新中国经济建设史就是一部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历史。总结梳理这一历史过程,不难发现,我国生产关系的变革涉及到多个层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形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些生产关系多层面的持续变革,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世界奇迹”,显然,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宝贵经验。

现实必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在实践中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在生产力要素构成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全面跃升,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而我国在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和使用、创新主体的要素供给、宏观主体的治理方式、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上以及劳动对象与劳动成果的流通、交换和分配等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机制设计。在生产力发展方式上,表现为从规模扩张型的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型增长,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从依靠既有技术水平的扩能转向依靠产业转型升级谋发展,在此背景下,原有增长路径下的制度安排适用性减弱,因此,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已成为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

把握新型生产关系与传统生产关系的区别。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中,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多按照这一框架,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生产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经济体制作为制度实现形式被纳入生产关系的范畴,成为改革的对象。进入新时代,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型生产关系的概念,对“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出阐释,这就是“能够促进技术发生关键性颠覆性突破以及促进关键性颠覆性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显然,新型生产关系再一次突破了传统生产关系框架,其中的制度和体制强调的是与科技创新相联系的制度和体制,不仅有所有制、分配形式、经济形式等基本经济制度,还包括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科技体制、要素配置机制、人才制度、生产组织形式等。由此可见,新型生产关系在内容、重点上都区别于传统生产关系。随着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范畴的不断拓展,调整生产关系的范围和对象也随之扩大,从而改革的内容发生变化。

把握新型生产关系的建构原则。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需要进一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而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首先要坚持现有生产关系的基本框架,即基本经济制度不能发生颠覆性改变,这不仅是因为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让其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做好“破”和“立”两篇文章,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推动体制机制全面优化升级。

把握新型生产关系的建构重点。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与创新相关体制机制自然是新型生产关系的建构重点。涉及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促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体制机制。二是促进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其中科技与产业协同机制最为关键。三是促进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最重要的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体制机制。四是促进新动能形成的体制机制。新动能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高效配置利用机制非常重要。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实现路径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要侧重以下四个方面。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不同所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关系。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载体,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都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从现实看,作为公有制经济存在形式,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还不充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新质生产力领域还有诸多政策限制,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部署,主要有:推进国有企业“使命导向”的改革,强化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策源地、产业链链主的使命定位;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各类主体在经济运行中的关系。一是健全资源配置机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从现实看,市场作用发挥还存在诸多障碍,在部分领域政府管得过多、过死,而政府该管的却没有管好,这就需要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让政府履行好该履行的职能。二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规范交换关系。首先是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人才、资本、技术、数据、信息等要素市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丰富的要素资源。其次完善市场规则,废除一切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影响要素统一市场建立的规定和措施。最后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规范产权关系。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极为重要的制度,明晰并保护产权有利于激励创新、释放动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在确保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进行依法平等长久保护的基础上,优化产权配置。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动力,让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深化科技教育与人才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主体与支持机构的关系。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包括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全国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关系,支持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健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金的六位一体关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从科研资金的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再到科研成果的评价,全链条改进科技管理者与科技劳动者的关系,提高科研投入的效益,等等。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同时,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包括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通人才交流通道;优化人才发展机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激励作用。一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二是完善生产要素的市场评价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价值。完善相关薪酬机制,实施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三是完善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

总之,加快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化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因而也是一项长时态、多层次的工作,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ICP证:皖ICP备06012118号 制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