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共产党宣言》若干问题的当代审视

作者 李海青
2024-10-24  浏览量:350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发表距今已经176年时间。在这170多年的时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站在时代高度,结合历史与现实,对于《宣言》所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应形成更为深入的理解。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宣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得出了“两个不可避免”的基本结论,即“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对于“两个不可避免”的基本结论,对于资本主义灭亡趋势必须做辩证分析。

其一,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早期资本主义危机与问题的揭示与批判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是极为深刻的。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就会有剥削与危机。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不断积累、深化和扩展。

其二,也必须看到,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当年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危机应对能力与改革发展能力,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与共产主义的实现抱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观点。从历史发展来看,面对早期自由竞争时代的种种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在以后发展进程中通过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进行计划调节、发展混合经济,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保障、完善劳动政策与分配政策等措施,使得自身内在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直到今天,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也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其依然表现出较为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走向衰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对于《宣言》中的观点做了反思。

其三,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一方面延缓了其最终灭亡的时间,但也使其内部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或其萌芽“。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在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虽然没有被社会主义整体取代,虽然根本性质未变,但与早期相比,却出现了诸多的社会主义因素或其萌芽:它们以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与私人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逐步取代了单一的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以共同决定制度、集体谈判制度与集体合同制度、利润分享制度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将工人当奴隶的雇佣奴隶制度;以政府对社会生产某种程度、一定范围内的计划调节与宏观调控减弱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顾及公平的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不管工人死活的野蛮剥削制度;城乡、工农、脑体三大差别有所缩小。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预示。就此而言,资本主义自我改革的过程就是自我否定的过程,现在的资本主义正在灭亡的过程中,历史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变革途径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我们过去也长期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认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唯一观点,是变革旧社会的唯一方式。但从其整个思想历程的发展来看,他们并没有把暴力革命看作变革资本主义的唯一途径。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强调暴力革命的话,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他们也分析了特定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平夺取政权的可能性。他们的基本主张是,无产阶级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自己的理论和策略。在没有民主传统或民主制度不健全的专制国家,更有可能通过总体的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而在民主制度较为健全、工人力量强大的国家,当资产阶级面临内外部巨大压力而很难选择暴力手段时,无产阶级有可能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至少在逻辑上来说,对于单个国家的破旧立新而言,存在着总体的暴力革命与相对的和平手段两条殊途同归的路径。当然,这不排除总体的暴力革命中有和平因素,也不排除总体的相对和平中有暴力因素。一句话,具体路径决定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与形势,在此问题上要树立条件性思维。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建设的经验教训

《宣言》强调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纯粹公有制方面的教训非常深刻。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生产力实际水平,把纯粹公有制的经济制度结构视为社会主义本质,认为现实中只要消灭了不分什么样的私有制,建立了纯粹公有制,生产力自然就可以获得迅速发展。此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经济制度论”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解放思想。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制度结构并非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正像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功能,应该实现的价值。应该从实践功能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此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功能论”理解。按照这种理解范式,凡是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凡是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功能与价值的,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领域我们就应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实际上,这也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正是基于这种理解范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经济领域才逐渐确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样一种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功能论理解完全符合《宣言》的深层理论逻辑。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求建立公有制,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实现理想的实践功能,使得生产力不能解放与发展、人不能解放与发展,社会不能和谐。换言之,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制度的变迁变革也不是目的本身,而是最终服务于理想的实践功能的实现。在此意义上,这样一种功能论的理解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正本清源与返本开新,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巨大指导意义是我们都能切实体会到的。从这种“功能论”的角度,我们就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要强调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结构决定功能,治理体系与制度结构的现代化,正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治理水平,更好地实现确立的各项功能目标。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存在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进步作用的时候,曾指出资产阶级通过开辟世界市场从总体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市场的开拓,各个民族与国家的普遍交往表明人类的历史已经进入了“世界历史”,即整个世界越来越一体化的历史。既然资本主义已经开辟了世界市场,人类社会的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而社会主义又是建立于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之上的,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也必然建立在整个世界普遍交往、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换言之,全球性的普遍联系与交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在规定性,为其自身所固有。既然如此,我们在生产力落后情况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展,自然就更必须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成果,就应积极采取对外开放政策而不能封闭保守。40多年对外开放的成就巨大并非偶然,恰恰就在于其契合了社会主义应该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这一内在规定性。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具有全球眼光、世界视野、人类情怀:一方面,在进一步的开放中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逐步改变《宣言》中论述的、近现代以来形成的、资本主导的全球秩序,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引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正是在此意义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才强调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篇:导读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