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说过“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人类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离不开书籍的力量,离不开千百年来我们对于知识的崇尚。如今,科技的发展让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展,但书籍是我们永不过时的精神食粮。手捧书卷,在喧嚣的尘世中沉淀内心,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书是一种阅己
在我年少时,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远没有路边拉丝糖的唇齿留香,也不如操场上奔跑欢笑声抓心。上课阶段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每每考试总是抓耳挠腮,望着似曾相识的题目却总是想不出答案。总觉得老师好像并没有讲过这个知识点,自己不会也情有可原。但是期盼甚高的父母可不这么想,面对我那少得可怜的分数,他们恨铁不成钢,“就这么几本书,背也背下来了,这都不会,看你以后进了社会怎么办”。幼小的我却自有一副歪理,等我工作了,根本没机会用这些学科知识呀,上班也不需要知道古代历史,也用不到元素周期表。这种磕磕绊绊的学生生涯一直持续到我毕业成人了,再也不能缩在父母的翅膀下过着不问窗外事的悠闲生活。同学们的精彩生活,亲戚朋友们的嘘寒问暖都不时地刺痛我敏感的神经。蜷缩在家的一年我连下楼都不愿意,无所事事就翻看书柜里的陈旧书本,带着油墨味发黄的书本比起课本更让我有兴趣。遨游在书本的海洋里往往能体验更开阔的人生境界。“无论你的人生正面临着什么,你都能在书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我似乎一下子就开了窍,意识到多年来的读书本质上是“小和尚念经”,从来就没认真思考过自己要学什么、想学什么,那些囫囵吞枣下的知识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翻开那些党史书籍,在被红色信仰感动后,我越发想了解这段历史,想去看看那个时代革命先烈的青春岁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信仰支撑着他们走到了最后。所以我报考了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面对只言片语的考试大纲,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把所有相关参考书目买回来,甚至把书柜里的书目都列为自己的考试教材,那些昏天暗地、昼夜颠倒的生活却是我现在经常回味的一段美好记忆。像一只小书虫,虽有时感觉到困倦,但精神上从来不疲惫。在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我终于迎来了一纸录取通知书。
读书是一种越己
在学校的时光永远快乐而短暂,匆匆而别后我从家倒了四趟车,到皖西南一个深度贫困县的小镇报道,被分到镇政府办公室,开始了我的工作第一站。可能是因为背井离乡,也可能是因为性格慢热,我很难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因为离家远,我住在了单位提供的公租房。每天上班第一个开门,扫地擦桌,再拎着大水壶去另一栋大楼打水回来烧,随着水开的腾腾声,一天的工作开始了,边收文边记录还要随时抽身接待来办事找不到对应部门的群众,有时还要做会议记录、写当天的新闻稿再报县里和挂自家的网站。夏天防汛驻守大坝,长裤长褂也难抵闷热潮湿下的蚊虫烦扰,冬天防火徒步巡山,棉袄的夹层总是湿了又干。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经常找不到牵头部门时就交到办公室,当我爬格子爬到已是落日余晖,同事们陆续下班,寂静的大院里我独自徘徊。那段时间我经常自我怀疑,我适合这里吗?我还能继续干下去吗?我的人生意义又在哪里呢?乡间的夜晚特别长,想不通的夜里就看看书,“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从书中我学习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我们的工作很平凡很琐碎,但很重要,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国家的稳定。
读书是一种悦己
五年的基层生活也让我读了很多人世间的故事,再翻阅当年的专业科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至四卷、《毛选》《邓选》又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那就是“书或许不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它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那些红色经典无不激励我向上而生,含英咀华不仅口齿生香,思想和心志也会充满澎湃能量。之后我报名参加了省直公务员遴选考试,在那备考岁月里,承担着工作的压力,应付着同事的关切,忙乎着家庭的琐碎,神经紧绷时就翻翻那些红色经典来鼓励自己,那孤寂的时光还好有这些书本陪我作伴。幸运的是后来我顺利通过了考试,迎来了我工作的第二站。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唯不变的是对书本的挚爱。在历史的跌宕起伏里,感受斗转星移的变与不变;在哲学的探究世界本原中,发现社会运转的知与未知;在诗词的悲欢离合间,体味百态人生的是与非。透过薄薄的纸张、激扬的文字,阅读使我思接千载、心通万里,与先贤畅谈、和自我对话,构筑起一个日渐丰满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