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8月15日至16日,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办、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承办的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会建设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龚维斌,安徽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校长(院长)虞爱华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王满传主持会议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副院长)陈爱军主持会议闭幕式,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教育长邵明主持主旨发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主持全体会议交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王道勇主持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会建设相关教研部(室)主任联席会议。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安徽省医疗保障局、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的6位专家和实际部门负责人分别作了主旨发言。来自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社会建设理论发展”“社会建设实践创新”等主题,分3个平行论坛共5组开展研讨交流。
主旨发言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光金以《AI技术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但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还对社会结构、包括收入分配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学者有责任直面这些新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从“功能性视角”“规模性视角”“异质性”出发,分析了AI发展在区域、行业和个人之间所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并从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实现低技能劳动力向中高技能劳动力的转变,提高女性的技能水平与议价能力,改进税收体系、征收人工智能资本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失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文军以《面向不确定性: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的困境及其应对》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再次作了强调。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社会流动的加快,社会建设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累积,并存在随时向风险转变的可能。社会建设研究必须正视这种变化,加强对“不确定性”研究。针对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价值、方法、行动、结果四个维度的困境,要从观念层面接受不确定性,以“制度创设”和“集体行动”为基础,构建一种“共同体”的社会建制,用“弹性治理”方式应对社会建设中的不确定性,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更加有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王天夫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有经济参与社会建设的思考》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从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实践出发,阐述了国有经济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三元框架中占据重要位置,承担着联系政府与市场,积极参与政府引导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国有企业是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社会”关系链中,具有政府公益性,在“政府—社会”关系链中,具有市场效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有经济作为数字时代的资源整合平台,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处位置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要借助自身的政策、资产、人员、规模等优势,整合众多资源直接服务于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彰显新征程上国企社会责任担当。
安徽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金维加以《医药集采改革背后的安徽故事》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说,社会建设关乎民生,是国之大者,其中医疗保障是社会建设“四梁八柱”的一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安徽坚持改革无禁区,越是艰险越向前,在全国率先探索医药集采改革。通过在高值医用耗材上,用组套分组法“破冰”;在常用未过评药品上,用整类谈判法“破堤”;在临床检验试剂上,用三轮降价法“破圈”;在大型医用设备上,用三分一合法“破防”,全力降低医药价格,减轻广大患者负担,以“集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合肥市规委办专职副主任,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骏以《持续深化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改革——合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说,近年来,合肥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的部署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规建治一体化改革,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他从城市治理既要有大手笔的宏大叙事,更要有小切口的民生实事;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肯干,也要有攻坚克难的奋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力度的执行,也要有深度的思考等方面,介绍了合肥市推进规建治一体化改革的实践做法,交流了工作体会。
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张超以《韧性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行动指南》为题作了主旨发言。她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性带来的风险使得社会不确定性难预料的影响因素增多,通过韧性管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为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指明行动方向。社会治理通过韧性管理,主动直面某些风险隐患,增强灵活调整与应对风险的能力,从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两个维度出发,控制初始冲击,增加稳健性。社会治理系统从社会政策、社会策略、社会行动、社会支持系统和社会环境五个维度出发,通过加强社会政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社会策略的缓冲性和冗余性、社会行动的可替代性、社会支持系统性和分散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强化管理韧性,实现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平行论坛发言摘要
在平行论坛一的研讨中,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孙秀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从“两个结合”视角分析,可以深刻理解这一论述的思想渊源。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回应。
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王正攀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命题,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共同富裕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此领域的最新成果。此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人口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破解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进共同富裕的挑战和难点,实践中需实施健全老龄社会共同富裕制度体系、关注重点社会群体营造勤劳致富风尚以及推进精神共同富裕从宏观愿景向微观场景落地等路径,进而形成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框架体系。
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王玲认为,新中国社会建设在革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逻辑下,展现了人民解放与社会整合、人民富裕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与社会振兴的历史变奏。社会建设的复杂性需要在整合大社会与小社会的基础上,结合大问题与小问题、大传统与小传统以及宏大叙述与微观研究等视角,为未来的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营立成认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论述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总问题,这一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谱系在社会主义发展特定阶段的必然设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领域建设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普遍问题,它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论述文本的主轴、主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教授李宏伟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理念转变和产业发展上高度耦合,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来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形成包含价值链、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五链融合”作用机制。
在平行论坛二的研讨中,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中共天津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杨健认为,当前,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已搭建了制度框架,但在诸如养老服务等关键领域仍存在深层次的瓶颈与壁垒,制约着深层次的互动合作,影响了协同发展的进程。不断完善制度顶层设计,畅通三地协同治理,健全相关政策措施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三地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是加速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最终迈向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举措。
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教研部教师慕彧玮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补齐乡村民生保障短板、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融合社会建设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亟待优先解决的问题。城乡融合不仅是城乡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深度融合,更需要城乡居民收入的均衡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权益的平等化,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因此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收入、教育、养老、医疗四个方面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柳颖表示,梳理党领导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和治理的历史实践,探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背后党、国家与社会在权力和资源配置上的关系定位,可以揭示党、国家和社会关系变迁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演变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于新时期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有重要借鉴意义。
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青年与社会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邓志强认为,“治理重心下移”是指国家将基层治理纳入重点发展目标,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组织动员等体制内资源下沉到基层,更要吸纳市场力量、社会组织、公益力量等体制外资源进入基层治理体系之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他通过实证调研,总结提炼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湖南样本”,分析湖南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阻力因素,提出破解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新思路新路径。
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何海兵指出,“城中村”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大多面临着流动人口集聚无序、人员结构异质化、生活环境脏乱差等特征,并且作为城市发展的特殊载体和重要单元,其对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他从实践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描述S市DX村在对来沪人员管理、租赁房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以及探索形成的“旅馆式”服务管理新思路,展现“旅馆式”服务管理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困境的纾解,对管理“真空”和信息“鸿沟”的填补。
在平行论坛三的研讨中,西安市委党校(西安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教师张舵从西安市改造及更新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详细梳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创新实践,回顾了西安市城市更新的经验和模式。他指出要注重城市更新与生态保护、文脉传承、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西藏自治区委党校(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仓拉指出,当前西藏老年人的家庭生存状况及家庭养老面临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口经济收入少、家庭户规模缩减和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要通过经济刺激加大对家庭养老服务的生计支持、加强法律约束与道德引领、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与社会互助体系,探索建立“村社本位”的中国式西藏特点的养老制度体系,以此来解决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苏州市委党校(苏州行政学院)法律和文化教研室副教授刘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现有的经济体量和社会条件来看,苏州有责任也有能力创造更多高水平共同富裕实践成果。结合市委中心工作和市情,苏州要着重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江南文化”富民文章、推进市域一体化等方面深入进行政策顶层设计和制度改革探索。
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王芬认为,面对社会转型下基层尤其是城市社区人口的流动化、社区组织的碎片化、社区公共性的衰落以及社区生活的原子化等治理困境,基层治理应怎样有效联结国家与社会并促其形成良性互动是重大的理论议题与实践任务。在地方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社区各方力量通过阵地平台实现有力整合、通过制度规范推动有序参与、通过文化营造促进有效认同,进而实现了“社会再组织化”,为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探索出可行路径。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肖尧中根据实际调研了解到,如何实现藏区城镇化、如何推动藏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个现实问题。新内生发展理论强调乡村发展需立足本土优势,整合内外动力,从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发展、壮大黄河上游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既涉及内外资源的整合、耦合、融合与撬动禀赋优势而产生的推拉力,涉及区域内关键主体在协商、协同、协作过程中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适应性成长而生成的转化力,也涉及内外支持系统在厚植区域基层社会共治根基与赋能文化传承传播的过程中为支持新型城镇化永续发展而提供的聚合力。(宣传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