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释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七个聚焦”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全会结束后,淮南市委党校第一时间召开校委会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全体教职工集中政治学习会,传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及时转发推送权威发布,打造“指尖课堂”。线上线下多措并举,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全力推动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基本培训为抓手,推动干部教育见行见效。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重点课,将通过与杭州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师资培训班、强化校内“四级备课、两级试讲”、巩固拓展全市党校系统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成果等多种形式,着力练好内功,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准确吃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将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新判断、新要求、新部署及时全面地融入秋季教学计划与教材体系,体现在老专题更新升级、新专题开发打磨之中。下一步,淮南市委党校在党的理论教育上,将认真对标“讲全讲准讲深讲透”的要求,优化完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形成更加系统深入的教学体系。在党性教育上,将着眼于深刻阐释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及其丰富内涵、时代要求,打造更加触及灵魂的党性教育课程。在履职能力培训上,将牢牢把握改革指向的鲜明性和改革内涵的全面性,聚焦淮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优势,发挥“一院一地”(淮南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院、淮南市委党校应急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优势,教育引导广大学员在研学互动中清晰认识改革“是什么”“干什么”“改什么”,突出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领先性”“实效性”,在提升改革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咨政建议。立足本土实际,聚焦淮南牛肉汤产业链集群发展、农业“大托管”探索创新、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等地方改革的典型实践,开发打磨好外宣视频、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
以“两者一兵”为担当,推动宣传宣讲入脑入心。在研究阐释上,面向全市社科界专家学者,广泛征集学习心得、理论文章。依托党校内部资料《理论视野》,精心打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积极营造深入学习领会、广泛开展交流、多视角理论解读的浓厚学术氛围。在专题宣讲上,抓住申报全市特色宣讲团队及特色宣讲案例的有利契机,壮大原有“党课小蜜蜂”党员志愿者团队,以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为主,拟建“淮南市委党校党的创新理论教授宣讲团”,全力打造政治更加过硬、理论更为扎实、宣讲更润人心的高水平宣讲队伍,全方位服务各级机关、院校、基层一线的学习教育,强劲发出“党校好声音”。此外,淮南市委党校还将积极鼓励引导广大教研人员在宣传宣讲的生动实践中,紧密围绕干部群众学习贯彻过程中的不解与困惑,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难点与堵点,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推动形成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推动教学改革提质增效。《决定》第38、58条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出部署。为此,淮南市委党校将切实学好用好讲好全会精神,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在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中彰显独特价值。一方面,狠抓学科建设,着力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以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学科布局为主要方向,以优化遵循新时代干部成长规律的学科体系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整合全市党校系统资源,不断优化学科建设方向与团队。并根据各学科特点,集聚团队优势,将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锚定中心工作与改革任务,力争每年开发新专题5个并进入主体班课堂、立项课题5个至10个、发表理论文章5篇至10篇。另一方面,狠抓教研咨一体化,着力解决“是什么讲得多、为什么讲得少、怎么办讲不清”的问题。用好用足学员富矿,认真总结固化中青班试点活动经验,优化完善“主动领题、深入解题、共同答题”的教研模式,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实践课题为牵引,推进“教研咨”资源整合协同攻关,实现教研人员与学员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源源不断的“金点子”“好方子”。拓展延伸合作触角,对内紧紧抓牢省市党校(行政学院)结对共建的宝贵契机,补短板强弱项,高质量推进基本培训。对外主动寻求与主要职能部门、窗口单位跨界合作,逐步扩大“校地”“校企”“校舰”合作等“党校+”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决策咨询工作再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党校力量。【作者系淮南市委党校副校长(主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