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说,有三本书特别铭刻在他的心中,使他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共产党宣言》。他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就翻阅一遍;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在党校学习期间,我再次重温了《共产党宣言》,品味真理的味道。
感受到了革命同志的伟大友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一对亲密的朋友,更是彼此最信任的战友。从1842年第一次会晤起,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中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感情。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既经历了政治风雨的洗礼,也经受了艰辛生活的考验,却始终不渝,牢不可破,成为人类友谊的典范。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经济支持和思想火花。马克思逝世后,又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将他们的思想坚决地定名为“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之间这种伟大的友谊,才铸就了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和科学真理成果的辉煌,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品尝到了科学真理的甜蜜味道。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一经推出后,迅速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掀起一股热潮,至1926年先后印行17版,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恩格斯曾说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异常困难的。”当年,陈望道在既没有必要的工具书,也缺乏参考资料的条件下,完成《共产党宣言》的中文首译,其艰辛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为抓紧时间,他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屋里,一日三餐都是老母亲递送过来吃。陈望道如此专注地翻译《共产党宣言》,以至于有一次把本该蘸红糖水的粽子蘸到墨汁上都浑然不觉。也正是凭借这股全然忘我的状态,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不仅把《共产党宣言》完整地翻译出来了,更赋予了它“真理的甜蜜味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彰显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现在每重读一遍《共产党宣言》,都是在重温这种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到的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
体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智慧。作为一部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伟大著作,《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将社会主义从一个空想的理论变为真正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与其中所蕴含着的历史、现实和哲学三个维度的实践智慧有着重要的关系。“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穿越一百多年的时空依然活力四射,是因为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5周年,尽管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其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蕴含其中的实践智慧依然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导。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滋养马克思主义的文明理想。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理论创新发展的正确引领,彰显出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奋进新征程强国复兴的新一代建设者,我们要认真品读、经常重温《共产党宣言》,常看常新,汲取营养,接受熏陶,牢固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真正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作者系第55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