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其行业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其中,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和动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即使是最传统的农业,通过革命性的技术进行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选种育种,同样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
安徽要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新质生产力。为此,应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2023年,安徽通过实施新型制造工程,加快了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7737户、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3.46万个;未来仍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推动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兴产业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够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正因如此,国家把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作为稳增长、优结构、增动能的关键举措,在集聚要素资源、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抓实效,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安徽新兴产业全面发力,首位产业质效全面提升,未来可期。以“新三样”为例,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上升至全国第4位;锂电池营收突破1000亿元,增长15%左右;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2967.4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安徽聚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政策举措,全面展开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集聚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建立起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体系,未来仍须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并着力将其打造成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强国相继出台实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前沿技术研发、创新未来产业孵化,积极谋求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从国内态势看,我国正在支持现有行业头部企业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加快推进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元宇宙、脑机接口、未来显示、未来网络等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
安徽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大有可为。目前,安徽布局的未来前沿技术,涉及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空天信息等7个重点领域。以量子科技和空天信息为例,前者是安徽的优势,拥有量子国家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后者是未来产业的“黑马”,安徽也拥有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此,安徽应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强化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等科创高地建设,聚焦重点领域,精准“选种”、精心“播种”、精致“育种”,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打通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新新”向荣的必经之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建链融合,是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但从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来看,美国为50%、欧洲为40%,我国为17%-18%,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因此,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与制造业强相关的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提升上去。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安徽先进制造业高位进阶发展的“新引擎”。安徽应以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奋力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培育建设一批省级试点企业和示范园区,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联动发展,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工程设计、咨询评估、信用中介、检验检测认证等商务服务,全力提高专业化水平,扎实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