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汛抗旱救灾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科学确立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为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救灾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扛起水利部门水旱灾害防御责任,抓实抓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汛抗旱救灾重要指示,要牢牢把握我省基本省情水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也是我省的基本省情。新中国成立之前全省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年均水旱灾害成灾面积1600多万亩,其中水灾面积约900万亩、旱灾面积约700万亩,共有17个年份发生大水、平均4至5年一次,有14个年份发生干旱、平均5至6年一次。
地理位置特殊。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区域,淮北地区地势平坦,为黄淮海平原的组成部分;江淮之间,西部为大别山,中东部为丘陵地带;长江两岸地势低洼,河湖交错,属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重峦叠嶂,以山地丘陵为主。沿淮沿江平原洼地易形成洪涝,山区山高坡陡易引发山洪,丘陵岗地易缺水干旱。
气候条件复杂。我省跨“秦岭—淮河”中国南北方地理气候分界线,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每年梅雨季节,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在江淮上空交汇,形成持续降雨,易引发大洪水。梅雨过后往往高温少雨又容易引起干旱。同时我省又临近东南沿海地区,每年台风登陆后影响我省,易带来极端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
流域特征显著。淮河上游河道比降大,降雨形成的洪水很快汇集到安徽,下游入江入海通道不畅、下泄缓慢,大量洪水滞留在安徽段,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干流防守任务繁重,江心洲外滩圩防洪风险高,支流湖泊圩堤防洪标准低、且易受干流洪水顶托,防洪压力大。新安江属山区河道,河道比降陡,洪水来得快,沿河城镇防洪标准低,直接受山洪威胁。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全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自北向南多年平均雨量800~1800毫米,年内降雨70%以上集中在汛期(5~9月份),年际间丰、枯悬殊,易涝易旱。降水量最多年与最少年之比,淮河流域为2~6倍,长江流域为2~4倍。
“十三五”期间,我省水旱灾害交替发生,2016年我省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2017年江淮之间发生夏伏旱,2018年“温比亚”台风给皖东北带来罕见暴雨,2019年淮河以南地区发生严重伏秋冬连旱,2020年长江、淮河、新安江流域同期发生大洪水。因此,水旱灾害防御一直是安徽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汛抗旱救灾重要指示,要抓实抓细水旱灾害防御任务
今年以来,全省面平均雨量80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且时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有洪、有旱、有涝。汛前降雨偏多,3月17日秋浦河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黄湓河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入汛后降雨偏少4成,5月下旬至6月下旬淮北地区、江淮之间发生阶段性旱情;受8月1日以来高温少雨影响,旱情持续发展,全省一度土壤缺墒面积达9.28万平方公里。省水利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于早、突出于实,有力有序应对春汛、入梅后多次强降雨过程及阶段性旱情。特别是针对8月1日以来淮河以南地区发生的旱情,提前部署,迅速行动,以强化水源保障为中心,落细落实各项抗旱措施,全力保饮水安全、保秋粮稳产。
加强监测预警,滚动安排部署。7月11日出梅之时,针对我省梅雨量严重偏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夏旱的形势提前作出安排。8月8日对淮河以南地区发布干旱蓝色预警,墒情人工监测频次加密为3天一次。8月11日8时对淮河以南地区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每日滚动开展干流水位5天预报并向沿江各地通报。8月14日将干旱预警提升为黄色。8月15日召开全厅系统干旱防御工作会议,动员全厅力量全力打好抗旱攻坚仗。8月18日下发《关于坚决打好抗旱保供水硬仗的通知》,就做好防抗长旱进行针对性部署。
蓄引提调并举,突出水源供给。一是多蓄水。在做好防汛的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做好防旱准备,统筹防汛防旱工作,进入主汛期时(6月1日)全省大中型水库、沿江沿淮湖泊等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多1-2成,后期一直加强水位控制,尽可能多蓄水。7月11日出梅后,实施淮河干流临淮岗、蚌埠闸联合动态调控,动态增加蓄水量近3亿立方米。二是多引水。抢抓前期长江水位高于内河水位的时机,积极引江水补充内部蓄水。自7月8日开始,通过凤凰颈站闸、裕溪闸等引长江水入西河、裕溪河约3亿立方米,通过梳妆台闸等引长江水入枫沙湖约0.4亿立方米,通过枞阳闸等引长江水入菜子湖约0.28亿立方米。三是多提水。省茨淮新河工程上桥站先后6次开机累计抽淮河水5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茨淮新河灌区201万亩农作物灌溉和城乡30万人用水需求。省驷马山引江工程乌江站及滁河一、二、三级站全线连续开机抗旱提水,累计抽提水7.2亿立方米,其中乌江站抽提长江水3.3亿立方米,保障了灌区200多万亩农田及50多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8月8日以来凤凰颈排灌站持续开机,累计抽引江水4.2亿立方米,在确保西河、永安河沿线生活生产用水的基础上,通过兆河闸向巢湖补水近6000万立方米。根据旱情发展趋势,督促各地进一步发挥机电排灌设施作用,累计开机提水约35.6亿立方米。四是多调水。淠史杭灌区自4月20日开灌以来,累计从6座大型水库调水30.9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960万亩水稻浇灌,今年以来向六安市、合肥市及沿渠城镇等生活供水5.2亿立方米,其中合肥市4.1亿立方米、六安市0.6亿立方米。
加强技术指导,上下协同联动。先后派出7个组,赴淮河以南受旱地区摸实情、问需求,加强抗旱保供水技术指导。8月18日印发《抗旱应急水源保障技术指导意见》,对城市供水、农村饮水、农业生产用水水源保障及相关应急工程措施提出技术指导意见。派出工作组到淠史杭灌区用水困难的霍邱、寿县等地,指导编制抗旱供水方案,解决史河灌区抗旱集中用水问题。派出3个机电排灌专家组,在受旱地区一线巡回督促指导开机提水。主动服务对接,累计调拨295台套移动提水设备以及10303米钢板管、2120米涂塑软管等配套设施,全力支援受旱地区架设临时设备抽调外水。市、县水利部门派出工作组734支、2.27万人次加强技术指导,出动抗旱服务队1123支、14.47万人次、机械设备6万台次提供服务,架设临时设备抽水9.7亿立方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汛抗旱救灾重要指示,要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经过多年建设,我省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初步建立,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近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暴露的薄弱环节,以“双十双千亿”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十大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超千亿元;开工十大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超千亿元)为抓手,大力推进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完善防洪排涝体系。以大江大河、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为框架,以城市防洪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流域、区域城乡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继续实施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推进淮北大堤除险加固、淮河中游综合治理、颍河治理等工程建设。实施长江干流安徽段整治、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推进干流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洲滩圩垸分类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入江通道,建设对江大型排水泵站和生态湿地蓄洪区。实施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薄弱环节建设。
完善供水保障网络。以骨干引调水工程为依托,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构建以长江、淮河、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为横,以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工程为纵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实现南北相通、东西互济。建设淮河以北地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地区等区域网。持续推进灌区和城乡供水分支网建设。实施引江济淮、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一期工程及淠史杭等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加快引江济淮二期、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等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以淮河干流水源和南水北调东线、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引调水为基础,实施皖北地区城乡供水水源替换,力争“十四五”末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基本不喝地下水。完善皖南山丘区和皖西革命老区的供水水源布局,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
着力提升防御能力。统筹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强重点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实现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当前,以防汛抗旱“三大系统”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大重点热点流域预报调度一体化研究,探索数字孪生技术路径,利用水文、水动力学、洪水分析等工具,为流域水工程多目标联合调度快速提供优选方案,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作者系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