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传家宝”的故事

作者 王丹
2024-01-06  浏览量:478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家里有一件“传家”。那是1948年,萧县县立初级中学发给父亲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张A3大小、毛笔书写的宣纸。

如今,70多年过去了,通知书颜色发黄,只是印章鲜红依旧。通知书里详细列了一个缴费清单—学费2斤、杂费8斤、书籍费40斤、灯油费8斤、伙食68斤,等等,一共14个小项,合计起来,要交粮216斤、柴100斤。学费怎么要交粮、交柴呀?如今的人们确实很难理解,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物价飞涨,交粮、交柴却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好办法。父亲爱读书、成绩好,整个白土寨(萧县三个大寨之一)考上县立中学的只有他一个。寨子里的人远远看见父亲时就说:“瞧,那个就是王茂清的儿子!”然而面对这样一张来之不易的通知书,父亲却没有喜悦,因为家贫的原因,父亲最终没有去萧县县立初级中学报到。

后来父亲告诉我,祖父是医药行家,早年家里以开药铺为生,口碑很好,生意也不错。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祖父的弟弟是革命者,祖父不但因此受到牵连,还为保护弟弟而失去生命。那一年父亲才六岁。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药铺难以为继,家道就此中落,等到父亲上中学时,竟连学费也缴不起了。祖母说,穷人孩子早当家。那时父亲年纪虽小,却懂事、坚强得很,人前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地将这张通知书叠得整整齐齐,轻轻地夹在自己小小的书本里……

再后来,全国解放了,父亲又有了上学的机会,不过那已不再是萧县县立初级中学,而是梅村中学了。提及往事,父亲总是不住地感念新社会的好。读书不易,方懂珍惜。父亲如今年近九旬,常常手持一卷,读书不辍。在家风熏陶下,中学时,原本顽皮异常的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读书,竟与年少时判若两人了。

今天的中国,国富民强,百业兴旺,义务教育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障。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无论是上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国家都会予以资助,能够确保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学得起,顺利完成学业。现在,如果还有哪个适龄学子因贫失学,当地政府一定会被严肃问责。不久前,我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古琴联合交流会,交流中我深有感触地说:“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读书,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然而这只是我们世世代代的一个美好理想与愿望,这书、这琴可不是人人都能读得起、弹得起的。如果回顾中国历史这几千年,什么时候彻底解决了穷苦人的温饱问题、读书问题?历史上从来没有,只有当下这个时代,第一次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人都有学能上、有书可读的这一历史难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幸福安逸久了,如果缺少历史的坐标,有时难免会迷茫。我的儿子快12岁了,也和曾经的我一样,顽皮得很,总觉得读书是个苦差事。我对他说:“能够上学读书多幸福呀,爷爷当年想上学还上不起呢!”他疑惑地瞪着一双大眼睛,眨呀眨的。我想应该把“传家宝”的故事讲给他听一听,让他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不忘初心,努力学习本领,为建设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作者系第14期省直机关新任职处长培训班学员)

上篇:《六韬·文韬》中的治理智慧和新时代启示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