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品《诗经》之美

作者 第54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二班 于晓淦
2023-11-14  浏览量:285


《诗经图》南宋 马和之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典籍之一,《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和典范,更具有经世致用的精神价值,情感高峰的体验价值和巨大的文化符号价值,书写了中华文化的灿烂篇章。

《诗经》能够真切地体现出“真、善、美”的人性光辉,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了对社会的描写刻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抒发了朴素、生动的情感,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场景,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欢乐和悲哀,激起读者的共情。《硕人》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展现了美丽女子庄姜的形象,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我们通过文字窥知诗经时代审美的宝贵财富。《螽斯》中四世同堂一夜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庆祝孩子的生日和成长,传递了诗经时代人们的家庭观,代表着当时人民最朴素的、最美好的情感。无论古今,美好生活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为民情怀,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诗经》既唱出世间繁华和人心所向,又丰富剖析了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蒹葭》一诗,把一往情深的美好追求写得朴素简洁又动人心弦,开头就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给人丰富又朦胧的想象“伊人”既是对情感的追求也是对未来的向往和大道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诗经》中引用名言警句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如在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引用“夙夜在公”,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等。习近平总书记对古典名句的旁征博引,借助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荣誉感,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

《诗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史诗记忆,其篇章中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患,有对繁重徭役、艰苦兵役的控诉,有对民族复兴、百姓安乐的期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卒矣”渲染了山高水长、风雨交加的征途,表现出行军的艰险和作战的紧张,以及将士们义无反顾保家卫国的悲壮心情。《秦风·无衣》是秦地人民奋起从军、慷慨自救抗击侵略者的战歌,表现出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誓死守护家国的英雄主义情怀。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诗经》典故,点明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传统以及共同开拓伟大祖国疆域的历史事实:“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现代文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战略要求,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河广》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指出芦苇虽然柔弱,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性格与坚韧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学习和传承发扬,能帮助我们不断陶冶思想情操,克服浮躁与焦虑,在实践中发掘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提炼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更加辉煌的不朽篇章。


上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下篇: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魅力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