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指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作为党校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练好内功,提升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为培养造就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贡献青春力量。
不断提升政治能力、理论素养,为践行党校初心打好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对党校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新时代新征程对党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党校教师亦然。唯有不断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政治能力、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方能胜任新时代新征程对党校教师的新要求。根据党校课堂教学的性质,党校教师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自身专业理论和学科背景,更需要在政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上多下功夫。首先,政治性就是要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党性修养作为长期、日常的功课,党校教师要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学好党史国史,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其次,系统性则是在教学、科研、咨政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把握好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特殊与一般、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锻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党校的教学中,运用系统性的观点与视野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果仅仅只谈传统文化,显然无法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中的内在逻辑,也无法系统阐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而这恰恰是党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关键。最后,实践性就是要始终保持对现实的关注,坚持问题导向,党校的教学、科研、咨政不能仅仅“从理论到理论”,需要依托调研,充分了解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中聚焦的难点、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解读与学理阐释。只有始终坚持政治性、系统性与实践性,才能实现从理论维度、文化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深刻理解、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才能真正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的理论创新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贯通起来,这也是自觉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初心的重要基础。
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主动担当作为,为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培养作出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作“开学第一课”,对青年干部的培养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和重托。近年来,党校除了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之外,还开设了如选调生班等多个主体班次培训,培训对象正是青年领导干部或刚刚入职的青年公务员。这对党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意味着党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面向青年干部的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去了解当下青年人学习的新特点、新喜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在她的代沟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后喻文化”的概念,认为人类开始“进入了历史上一个全新时代,年轻一代在对神奇的未来的后喻型理解中获得了新的权威”,所以“后喻文化”现在往往也被人们称为“青年文化”。“后喻文化时代”这一理论的借鉴意义就是要在与当下青年的交流中充分考虑到文化代际传递方式的变化,理解当下中国年轻一代文化接受的新形式、新规律。特别是在如今网络媒体非常发达、“人人皆有麦克风”、知识爆炸的时代,党校课堂更不需要简单的“知识搬运工”。因此除了不断“修炼内功”,还需要在教学形式、案例、表达方式上持续打磨,提升教学水平,善于用“青言青语”同青年交流,用青年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方式阐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讲述党的传统、党的作用、党的精神,帮助他们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作出努力,让中国青年一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传播者,让红色基因、精神谱系代代相传。【作者系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科学文化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