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感悟家国情怀 凝聚奋进力量

作者 陈艳君
2023-09-06  浏览量:296

《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从人民的视角,通过 32 篇采访报道、78 幅珍贵照片 ,故事化地叙述、生活化地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普通群众家里问生计、讲政策、说前程的生动场景。小故事蕴藏大道理,书名的三个关键词—“走进”“百姓”“家”,背后蕴含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走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本书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重大战略、重大决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的脚步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感人故事,是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实践的生动教材。

到有问题的地方、最偏僻的地方、最不发达的地方看一看。从河北阜平、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到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山西吕梁……无论严冬或是酷暑,每次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到当地贫困地区深入调研,走进普通百姓家里,察看乡亲们的衣食住行改善没有,还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

准确发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到福州市鼓楼区军门社区视察时,针对社区基层治理现状,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多想想“三个如何”: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黑龙江省伊春市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林区三问”: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身入”基层,更“心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干部面对面交流,才能准确发现问题。

科学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考察村党支部和了解村组织建设、精准扶贫情况后指出,扶贫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连樟村考察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新时代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无不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带头调研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从调研中所获得的智慧。

“百姓”:坚持人民至上,深刻领悟为民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本书记录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解决交通、就医、教育、养老等事关民生大计的问题,探索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事关共同富裕的路径,是指导践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辅导读本。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福州市军门社区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生实践探索出“13335”工作法,推出“居民恳谈会”“妇女议事会”等特色做法,以贴心服务解决群众琐事、烦心事,发挥了群众诉求渠道畅通的优势,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舟山市新建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了集景观、休闲、住宿、餐饮、娱乐、研学于一体的生态建设,被联合国人居署写入《净零碳乡村规划指南—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的报告中,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亮眼的乡村样板。

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脱贫的政策和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四川凉山三河村发展乡村旅游,贵州花茂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成美丽乡村;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卫生服务站医生、下沉干部、志愿者等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抚顺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完善东华园等避险搬迁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当成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西藏嘎啦村守住青山绿水,银川闽宁镇“西海固”变“金沙滩”……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无不印证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书写的崭新答卷。

“家”:坚持新时代家庭观,加强家教家风建设

家庭是人们开启幸福生活、放飞人生梦想的起点,也是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本书通过 32 个家庭的真情讲述,真实记录了非凡十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变革,是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示范案例。

牢固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家合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马军武与妻子在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26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在边境线上从事巡边、守水、护林任务,他们的儿子马翔继承父母“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优秀品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十师从事守边事业。天津朝阳里社区蓝长燕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她和老伴助人为乐、里仁为美的美好传统影响着子孙后代,她的孙女已成为新一代志愿者。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出力的言传身教是对年轻一代最好的家庭教育,组建好小“家”,方能成就好国“家”。

发扬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湖南朱小红家庭是“半条被子”的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后人,也是党精准脱贫政策的受益人,一家四代传承着“紧跟共产党走”的红色家风;河南兰考闫春光家庭,发扬焦裕禄精神,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指引下摆脱了贫困,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焦裕禄精神宣讲员。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家风能从家庭辐射到乡村、社区,再辐射到城市、国家,有助于涵养社会新风尚。

上篇:没有了
下篇:民之所向 行之所致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