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功的“密码”

作者 胡遵远
2023-09-06  浏览量:557

2023年是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淠史杭工程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依托上游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万佛湖)、白莲崖6大水库,建成了南起大别山麓、西跨河南固始、北指淮河之畔、东抵巢湖之滨,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及梅山灌区组成的淠史杭特大型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的灌区。

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历史上的皖西、皖中地区,饱受水旱肆虐,一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1954年至1958年,大别山区相继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4座大型水库,这为拦蓄洪水、减轻淮河流域洪灾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使境内自然河流来水锐减,加剧了旱情。如何让山区水库在拦蓄洪水的同时,又能得到计划调控,将水库积水变为灌溉农田的滚滚清流,成为当地党委、政府不断思考的问题。淠史杭工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设想的,力图利用水库尾水进行农田灌溉。

进入新时代,淠史杭灌区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进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强力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被中国灌区协会授予“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称号,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是“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被中外专家誉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有了淠史杭,水稻种上岗;天旱也不怕,穷乡变富乡。”65年来,抗旱减灾效益达1600多亿元,累计城乡生活供水100亿立方米,保障了六安、合肥及沿渠近1400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昔日干旱贫瘠之地变成了流水潺潺的岭上江南。

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功的“密码”

老一辈建设者在国民经济极其困难、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土法上马,遇岗切岭、跨壑填方,苦干实干加巧干,历经14个酷暑严冬,完成了淠史杭灌区的主体工程建设,铸就了一部气势恢宏、举世闻名的治水史诗,形成了战天斗地的淠史杭精神,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党的领导是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1951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当时的六安地委顺应人民群众根治淮河水患的迫切心愿、认真研究开工建设的可行性,最终作出了兴建淠史杭工程的战略决定。从工程的提出、论证到最后的建设、管理始终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在建设初期,安徽省委成立了淠史杭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主要由六安地委和各县县委领导同志组成,指挥部人员与工程技术部门负责项目的人员具体实施,有关工程问题一般向地委汇报研究决定,涉及工程重大事项由地委领导和指挥部负责人向省委汇报研究决定。每年都有几十万群众参与出工出劳,最多时高达80万人同时施工。在经济十分困难、物资非常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如此众多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从思想动员到物资调配、后勤保障,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自力更生是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功的坚实基础。皖西人民响亮地喊出“有钱干,没有钱也要干;水就是命,不干哪有命;没有粮柴从家拿,没有材料自己筹,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水泥自己烧”的口号。各个水利团在建设工地上先后办起了2000多个铁工厂、木工厂和竹工厂,共制造出94种、60多万件工具,还自制了240台启闭机,发明了各种拦坡机和各种运土夯土工具。六安地区各县水利局都办起了小型水泥厂,有的县本地没有石灰石,就从寿县运石头过来。水泥烧出来以后,没有球磨机,人们就用石臼捣、碾子碾,再用筛子筛、用手工搅拌。为满足工程所需的木材、毛竹等,许多人把家里的房梁、门板,准备盖房子的木料,甚至连为老人准备的棺材料都捐到了工地上。从1958年开工建设到1988年工程完工,国家对淠史杭工程的投资总额达到4亿多元,群众以劳务投入、自筹材料等形式折合投资同样达到4亿多元,约占总额的百分之五十。

科学求实是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以行署专员、工程总指挥赵子厚为代表的淠史杭工程组织者和以工程总设计师黄昌栋为代表的技术人员,以科学求实的态度精心研究,创造性地设计了充分利用六安地区一切水资源,实行蓄水、引水、提水并举,水渠、水库、水塘、提水站联合运用以及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排体系。在工程布局等具体问题上,建设者们坚持“精益求精”,为了做到科学精准,赵子厚身先士卒,凡是工程设计的重要渠道和切坡、填方,他一定亲自到现场去考察。主要渠道的建设,都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实地勘察,并实行工程指挥人员、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三结合”,广泛召开建设方案讨论会,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比如,六安戚家桥渠段,设计的是“走直”渠线,在低洼处筑高填方。在实际测量定线时,工程技术人员采纳群众意见、将渠线向东移了1000多米,不仅减少了工程量,也保住了更多良田。

开拓创新是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淠史杭工程需要开挖数量巨大的土石方,工程开工不久,在淠河、史河和杭埠河地区都遇到了难以开挖的“黄礓土”,一镐挖下去只能挖出一个巴掌大的土块,开挖效率极低,对整个工程影响极大。面对这只“拦路虎”,技术人员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发明了“劈土法”,大大提高了开挖的效率。平岗切岭工程是史河总干渠向灌区输水的“咽喉部位”,但是在挖掘过程中遇到了坚硬的岩石层,无论是十字镐、铁锹还是风钻机都无法“奏效”。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大胆创新,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转业军人冯克山终于发明了“洞室爆破法”,成功地将平岗切岭工程的工期由原来预计的3年减少到8个月。为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设计者们在将军山上规划架设一座渡槽,通过渡槽将长江流域的水源源不断地输入杭淠干渠,实现皖西地区的“南水北调”。晥西人民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破解了一道道难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从而保证了淠史杭工程的顺利建成。

牺牲奉献是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功的有力支撑。无私奉献是晥西老区人民的传统美德,战斗的号角吹响后,以公社为单位,近百万民工、干部和职工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和以黄继光、刘胡兰、穆桂英、铁姑娘等命名的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他们胸怀满腔劳动热情,自带口粮、蔬菜、铺盖和工具,用手推车、木船、竹筏,从水路、陆路,由四面八方汇集到工地。没有住房,他们就地取材,用芦席和茅草搭起工棚。没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他们就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粮食不足,人民群众在工地上吃红薯干、地瓜干、红薯叶,勒紧腰带,挺过粮荒,保证工期。在渠道经过的地方,搬迁房屋、迁移坟墓等各项工作,都是进展顺利。工程建设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英雄人物。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多次冒着疾风暴雨指挥群众奋勇抢险,被人们称为“革命斗士”“当代李冰”。还有毫不犹豫地在婚后第三天就投入了热火朝天的龙河口水库建设的许芳华;数九寒天、勇跳冰窟清淤的共产党员谢大勇;舍己为人、献出宝贵生命的领导干部赵学信等,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广大建设者接续奋斗、顽强拼搏。【作者单位: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金寨县委党校)】

上篇: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