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树立践行大食物观端稳端好“中国饭碗”

作者 戴春
2023-01-03  浏览量:25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观念的拓展延伸,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树立大食物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动作为。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生活质量提升最突出的表现是我国居民的饮食质量进步明显,健康指数不断攀升。过去二十年,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从绝对数量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至2020年,除了粮食的人均消费数量从158.84公斤下降至141.2公斤之外,其他大部分食品类的消费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家禽类的人均消费数量增长最快,从4.09公斤增加至12.7公斤,肉类从16.81公斤增加至24.8公斤,水产品从7.23公斤增加至13.9公斤,蛋类从7.57公斤增加至12.8公斤。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处于下降趋势,但下降的速度正逐步放缓;家禽类、水产品、奶类等的消费量处于明显上升趋势;肉类、食用油等的消费量虽然也处于上升趋势,但增长的比例较小。今后二十年,随着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日益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会更加显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所谓“大食物”,既包括口粮即小麦、水稻,粗粮即玉米、高粱、小米等以及豆类、薯类,也包括肉禽蛋奶水产与瓜果蔬菜。为了实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就必须牢牢树立大食物观,主动适应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特点,适当调整食物生产结构,确保食物的可持续获取。

树立大食物观是充分利用我国国土资源的客观要求。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国土资源丰富,从东北黑土地到岭南沃土,从江南的鱼米之乡到西北的塞上江南,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与自然条件为农林牧副渔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用无人机、植物工厂、先进的育种技术等农业科技、机械的快速发展为国土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加上各地区发展基础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目前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仍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方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禀赋,另一方面,以居民日益升级的食物需求为导向,以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提供绿色优质的农产品,以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引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树立大食物观是夯实国家食物安全根基的前瞻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在新发展阶段,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拓展延伸至食物安全。国际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世界格局演化、俄乌冲突加剧全球粮食安全危机的背景下,必须未雨绸缪,通过提升国内食物自给水平,争取战略主动,应对全球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的改变所带来的风险挑战。国内方面,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不仅要关注以口粮为主的粮食安全,更应关注包括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等在内的粮食消耗量与自给率,进一步夯实国家食物安全根基,提升食物保障水平。

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政策逻辑,对照大食物观的内涵要求,明确政策调节的着力点。

一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总量安全。食物的持续稳定供给是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因此,确保粮食总量安全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中之重。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补上资源短板,以攻克种业等“卡脖子”技术难题补上科技短板,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保数量的基础上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二是着眼非农业资源开发与耕地资源利用,全面开发食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应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着手收集整理本地区的食物资源,评估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与供给能力。资源既包括耕地等农业资源,也包括草原、湿地、森林、江河湖海等非农业资源。不仅要关注动物的生物育种、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植物生产能力,更要关注以微生物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加强资源开发与生产方式的科技创新,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从创新主体上看,应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通过产学研融合与创新平台建设攻克技术难关,提升创新能力。应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与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应用,强化研发与生产等环节的协同,引领产业升级。从创新内容上看,注重发展植物工厂、海洋牧场等,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同时,注重包括人造肉、合成蛋白等在内的新型食物的研发与应用,加快生物技术方面的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创新支撑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打造大食品领域发展新优势。(作者单位:乡村振兴教研部)

上篇:凝聚社会共识 推动绿色发展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