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深化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贡献

作者 袁华
2022-12-07  浏览量:48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文化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进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迎来了更加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文化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发生深度变化,文化旅游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发生重大转型,呈现出“五化”发展新趋势:一是出游大众化,“十四五”期间人均出游将达到6-7次,大众旅游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旅游将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刚性需求;二是发展全域化,旅游消费需求逐渐由“景区游览”向“生活体验”转变,旅游发展更加注重景城一体、主客共享,“旅居”时代正加速到来;三是业态多样化,“旅游+”“+旅游”战略直接推动山系生活、城市考古、“露营+”以及电竞、动漫、剧本杀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四是出行个性化,定制游、微旅游、深度游、高铁游等个性化和体验性需求越来越多,自助游、自驾游成为出游主体;五是效益综合化,旅游项目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综合投资5元;接待游客每增加4060人,可增加1个直接就业岗位,并带动相关就业35人。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分别达到4.52%5.47%

   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战略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努力提供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贡献文旅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努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突出一体统筹,构建空间新格局。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打造文旅融合“六大特色板块”。

   一是打造最美皖南。围绕“山美、水美、村美、戏美、味美”系列,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大黄山”世界顶级山水人文资源优势,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是打造欢乐皖江。立足“欢乐游、欢乐食、欢乐宿、欢乐秀、欢乐购”系列,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创建长江黄金旅游带。

   三是打造红色大别山。依托“红色景区、红色线路、红色小镇、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系列,建设高品质红色旅游基地。

   四是打造休闲皖中。策划“休闲康养、休闲运动、休闲街区、休闲自驾、休闲美食”系列,建设休闲都市后花园。

   五是打造风情淮河。通过“历史风情、民俗风情、戏曲风情、小镇风情、美食风情”系列,感受“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独特魅力。

   六是打造传奇皖北。推出“传奇人物、传奇故事、传奇景区、传奇线路、传奇美食”系列,让皖北丰厚的历史文化不仅有“说头”,更有“看头”。

   聚焦美好生活,努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场景

   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创意创新创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彰显特色文化,做好“景”的文章。实施“景区+”战略,推进“景区+文化”“景区+创意”“景区+科技”“景区+演艺”“景区+小镇”等,走深做实融合发展之路,实现景区基础服务业态、文化体验业态和旅游消费业态迭代更新、全面提升。依托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等,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指导已经启动或纳入省5A创建计划的琅琊山、泾县云岭旅游区、红军广场、小岗村、皇藏峪、寿州古城-八公山等景区对标对表,以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实现全面提升。

   彰显休闲文化,做好“城”的文章。实施“旅游赋能城市”行动:聚焦城市有机更新,改造一批老街区、老厂房,提升一批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馆,融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非遗体验、轻食餐饮服务为一体,发展一批“城市书房”“非遗体验点”等新型文化业态,构筑“旅居相宜、主客共享”的城市新空间,让“烟火气”“文化味”更浓。聚焦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址、老建筑等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动芜湖、安庆等实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激活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聚焦产业体系构建,拉长产业链条,做强购、娱环节、线上消费和夜间消费,做足“四场文章”“:会场”,大力发展会展、商务经济,做响会展品牌“;赛场”,培育体育、摄影等系列赛事,做大消费空间“;卖场”,扶持土特产品、文创商品、美食、高端非遗等产业产品“;秀场”,策划开发高品质演艺项目及沉浸式旅游演艺、娱乐体验产品。做大做特夜经济,创建一批微旅行街区和特色文旅街区。

   彰显乡土文化,做好“村”的文章。深入实施《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4年,力争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4.5亿、年均增长15%,乡村旅游收入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农产品等购物消费达500亿元,带动就业150万人以上。重点实施乡村旅游421”行动“。4100”:打造100个精品主题村、100个特色美食村、100条旅游风景道、100“后备箱”工程基地;“21000”:培育1000家精品民宿,培养1000名经营管理人才;110000”:打造10000个乡村旅游“双微”提升点,推动合规且合适的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品变商品,让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全面提升我省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完善生活垃圾、污水等集中处理设施,营造旅游环境。完善乡村路网体系。推进“快进慢游”交通设施网络建设,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至乡村旅游地道路建设。围绕机场、高铁站等公共交通枢纽,加强租车自驾服务与交通运输无缝对接,推进“落地即自驾”旅游服务模式发展。保护传承乡村传统风貌。推进乡村风貌修补、文化生态修复,延续乡村文脉,保护乡村人文与生态肌理,保留乡村原真性。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提炼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促进乡村文化的符号化与具象化,绘就山水人村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坚持系统施策,努力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突出项目引领。今天的项目,决定明天的产业。坚持以512”旅游重点项目和数字创意产业为抓手,紧扣“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在打造重大品牌上求突破。推进“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国家遗址公园、引江济淮旅游风景带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文旅融合的传世精品。在培育新兴业态上求突破。重点打好“温泉、生态、中医药”三张康养旅游牌,持续打造“科技、工业、徽文化、红色、农业、中医药”六大主题研学旅游产品,打响“驾游安徽、美食安徽、美宿安徽”三大品牌IP。在“双招双引”上求突破。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头等大事,编项目、招项目、建项目,以项目引导和推动文化挖掘、资源转化和运营模式创新,深度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空间。

   构建产业平台。进一步做强投融资平台,大力推动省市县国有旅游投资平台的设立、重组和运营创新,加强与投资机构、民间资本及企业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实现文旅资源高品质开发。推进专项债券及投资基金融资对接。进一步做大对外交流平台,以长三角为重点,加强市场、主体、服务、人才和资本的对接,巩固沪苏浙和港澳台、日韩市场,提升中部地区、京津冀、大湾区市场,开拓西部和东北三省市场,扩大东南亚、欧美重点市场,形成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做优展会活动平台,依托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自驾游大会、民宿大会、研学大会和国际展览展会等平台,开展精准营销、精准招商,展示对外形象。

   实施科技赋能。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强化智慧监管。完善智慧文旅产业监测和综合监管平台功能,健全数据监测、客流统计、市场预警、应急指挥等智能化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文旅行业联动治理。强化智慧服务。进一步推进省市县三级共建“游安徽”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资讯查询、门票预约、公共文化、智能导览、线路攻略等服务。加快智慧场馆、智慧景区等建设。强化智慧应用。去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文化和旅游厅负责日常工作的数字创意产业专班,在市、县专班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错成绩。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数字创意产业在谈项目、开工项目数量均居十大新兴产业首位,相关做法获得省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进一步聚焦“数字消费设备制造、动漫游戏、影视演艺、创意设计”等九大主攻方向,结合展会、论坛、沙龙、项目路演、资本对接会等活动,联合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第三方中介、金融平台、研发机构,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商协会招商、反哺式招商,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创新拓展电子竞技、网络视听、消费社交、在线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数字文旅融合新高地。(作者系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上篇: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下篇:没有了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